台灣的電力基礎建設為什麼吃緊?

開誠布公地講,今日台灣的電力基礎建設,確實比較吃緊。

​藍白粉遇到電力出狀況的時候,就膝反射式地在那邊酸用愛發電、酸非核家園,這真的對解決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跟這些腦袋跟桑比一樣的傢伙計較,只是浪費時間。

​但我們也必須直面問題:台灣的電網非常脆弱,電力供應也並非很有餘裕。直面問題,做建設性的討論,是台灣愛國者必須要有的素養。

​我們往深一層想,台灣的電力基礎建設為什麼吃緊?首先是需求面,近五年來,世界局勢變化之大、全球產業鏈重組之迫切,是前所未見的。台灣產業回流潮之兇猛,不要說我們民眾覺得驚訝,連執政者也倍感吃力。

​然而,從供應面看,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電力基礎建設的整備,絕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五年以上的落後指標。這「五年」是一個概略的觀念;例如說,核一、核二的使用執照大限將至,依規定最遲應在屆滿日期至少五年以前,提出延役計劃,報請主管機關審核。這個規定的精神就在於,你至少要提早五年去預判未來的電力需求,才不會到時候來個措手不及。

​但問題是馬英九做了整整八年,真要做早就應該動手了,等到蔡英文上台,能用的時間就不到五年了。現在的電力基礎建設整備不足,其實是源自於馬英九的怠惰。

​他那個時候的心態,大概就是,唉呀,反正台灣的製造業無限外流中國,為了反獨漸統大業,我也不用去積極推動台商回流;台灣悶經濟,我馬英九是不負什麼責任的。如此一來,台灣的電力供需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核電延役的問題、電網整備的問題、綠電發展的問題、燃煤轉氣的問題,能拖就拖、能甩鍋就甩鍋。反正舊模式沿用下去,一時之間也不會出狀況。

​所以國民黨人很愛說嘴的「馬英九太平年代」,其實就是「不做不錯」,消極不作為來的。

​來到蔡英文上台,留給她的蜜月期就不多了。一方面蔡英文以充實國力為綱領、很積極在推動台灣產業回流;二方面國際局勢的急速變化也逼著台商不得不回流。我們正在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萬事都在加速演化的變局當中。

​所以現在台灣的執政者,就是在極度不足的時間中,盡可能推行電力基礎建設的整備。尤其,要從過去南電北送的舊模式,修改為分區獨立電網、佐以分散式綠電、降低損耗與風險的新模式。

​從舊模式演化到新典範,這中間的過渡期,是很難一帆風順的。落實到基層,就是趕工、趕工、再趕工。但是忙中有錯,趕工必然伴隨著出錯的風險。雖然興達廠屢次出包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從宏觀角度來說,它就是這幾年趕工潮必然伴隨的風險。

​社會快速變遷的時候,必然有過渡期的亂象,再加上台電的企業文化本來就談不上精實,遇到這種過渡期,就格外地適應不良。

​並不是說出包了不用去究責、不用去找出原因。而是這個過程必須要有建設性-錯誤歸因(缺電)就會導致錯誤結論(核四),然後整個問題的討論就歪了樓,再也回不去了。

​再來就是人的能力有其極限,既使傾盡全力、小心翼翼,在這個產業急速回流、凡事都是趕工再趕工的客觀環境上,基建的風險係數,必然比馬英九那個一灘死水的年代高得多。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台灣人的心態要再強韌一點,電網出包了,但至少我們知道有很多改善方案正在進行中(三接、綠電、分散與智慧型電網)。

​知道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進行,就不要一直在那邊恐慌,然後病急亂投醫,把矛頭都對準了正在努力改善現況的執政者,然後膝反射式地貶低任何現有的作為,非得把執政黨罵到跛腳沒法做事為止;卻又把希望莫名地寄託在,過去怠惰不做不錯,現在又拿不出一套辦法來的國民黨。這不是完完全全本末倒置嗎?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ROME WASN'T BUILTIN IN A DAY م q1‎ 」‎的圖像

 

< 資料來源:蕪菁雜誌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