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反美是配合阻擋台商回流投資?

遠東集團在中國的相關企業日前收到中國政府裁罰,裁罰金額5億元人民幣,這對家大業大的遠東集團不是一筆大錢,但中國同時指稱所謂「不允許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的人在大陸賺錢吃飯砸鍋」,熟知台灣政治生態的人都知道遠東集團與民進黨根本稱不上熟悉,國台辦長期蒐集台灣政情資訊更不可能不知,中國政府開罰遠東集團的大動作恐怕有弦外之音。

國民黨的策略恰巧呼應中共對台商大舉回流台灣的焦慮,而美國智庫也直接點名公投反美豬會讓台美貿易談判退回原點,可見,美中台三方的政經關係在公投這一戰會帶來巨變無人否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報社合成/路透社)

 

可能很多人忘記了,台灣的公投是從陳水扁執政時代開啟風潮,回想當年,中共對任何形式與議題的公投都是堅決否定的,因為公投是主權在民的實現。如今物換星移,加上2018年公投為國民黨選舉立下狂勝戰功,現在中共對台灣公投的觀感早已不似當年,反而積極在網路社群媒體上操作各種假新聞,利用公投加大台灣人內部對立,分化收買。此一變化,在今年公投四大題目攻防上,至少在反美國萊豬,與續建桃園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亦即液化天然氣進口,這是台美有直接商業利益與經貿緊密發展有關的題目,中共必然會想盡辦法影響公投結果,遏止並反轉蔡英文政府親美遠中的經貿政策。

從1989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美中台三角貿易形成,致使台灣經濟依賴中國之深,連陳水扁政府也要低頭放手西進開放中國產品進口,馬英九政府則進一步簽訂ECFA貿易協定,可見以商逼政之威力。但隨著中國人民所得提升,加上中國製造在歐洲、美洲市場長期被詬病環境污染與勞工權益問題,使得中共被迫在這方面必須妥協以維持中國製造的優勢。但中共對內控制手法向來粗糙,所謂違反環保法規往往是一只公文就定案開罰甚至抓人,中國企業與最大外資台商們屢屢成為提款機。不過觀察中國大陸近年的外商投資金額銳減,與外匯存底鉅額減少四分之一,進而不定期實施一連串對企業及個人的外匯限制措施,可看出中國在外商投資方面確實陷入困境,中共正謀求一個新的圍堵方法。

台商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外商投資者,台灣官方統計,從1991年逐年增加,最高峰是2010年,金額高達146億1787萬多美元,若以匯率30粗估,等於4385億元新台幣,隔年2011年金額差不多也有143.76億美元。有趣的是,動輒百億美元投資中國,恰巧從馬英九上台的2008年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八年之後的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當年則又恰巧跌破百億美元投資,並逐年下降。2020年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只有2010年的40%,可見台灣投資中國的長期趨勢不僅反轉,而且幅度相當巨大。這也是中共在近幾年經濟成長從年年保8%,到乾脆不預設經濟成長目標的重要關鍵,是中共心中之痛。

美中台三角貿易,曾經是中共緊緊抓住台商的一個穩定機制,但美國政府從川普總統時代開啟貿易戰之後,川普與中共動輒加碼報復的戲碼不斷上演,終使這個三角關係被破壞而需重新平衡。政治經濟的變化,商人是最敏感的,台商減碼中國投資改往越南、印度多方面佈局是2016年以來的趨勢,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連串無厘頭獵殺行業的行徑,如禁絕補教業、打壓電商阿里巴巴、騰訊、叫車服務平台滴滴,對中國演藝圈大查稅等,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在中國投資部位鉅額損失,紛紛對投資中國喊出停看聽甚至減持投資部位等。這些都對今日的中共形成莫大壓力,雪上加霜的是為了減碳政策實現,各省無預警拉閘限電,讓今年中國出口更受打擊。這些因素累積下來,台商除了加速佈局東南亞與印度因應,回流台灣投資也變成首選,台灣各地工業區一地難求即為明證。

以上的背景,就是為什麼中共對台商回流十分頭痛的原因,因為佈局東南亞或印度,中國仍然可以用外交跟經貿組織加以干預,但生產基地重回台灣,在根本上是弱化美中台三角貿易結構,這不只使中共對台灣影響力下降,也對美國的影響力減弱。美國拜登總統向來以務實主義著稱,如今美國政府內部通過大基建方案,對外則要重建受疫情衝擊的貿易,已經開始討論減輕川普時代對中國的擴大關稅制裁。這個關鍵時點,又適逢台灣舉辦公投,題目又是對美國重啟更緊密經貿合作與否的第一塊骨牌,骨牌往哪邊倒下,自然是重中之重。

中共這個時候對遠東集團開槍,訊息當然是給台商看的,目的是要台商別再輕舉妄動。國民黨宣傳公投以倒閣與對蔡英文投下不信任票為號召,刻意淡化核四、瘦肉精、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等政策,與當初馬英九執政時代的說帖完全昨是今非。國民黨的策略恰巧呼應中共對台商大舉回流台灣的焦慮,而美國智庫也直接點名公投反美豬會讓台美貿易談判退回原點,可見,美中台三方的政經關係在公投這一戰會帶來巨變無人否認。國民黨有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公投戰,變成中共阻擋台商回流的工具,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但對台灣有利或失利的國際政治經貿趨勢轉折,就在今年12月18日公投當天,全世界都在看。吾人應當如何抉擇?理性想想就能輕易判斷。

(金融從業人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