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幸福提前,將苦難延後

剛剛看完了《茶金》前四集,好看,當真好看......

對於其中家道忽地中落的人情冷暖,與新人接手廠區的辛酸,特有感觸,好幾次自己也紅了眼眶。

《茶金》敘事相當流暢,尤其把美援停止的時間延後一年,把台灣的繁榮提前三年這兩點恁是獨特。

晚了,我就一個老頭兒、老文人了。

趁孩子睡了......突然想整理一下《茶金》的時間軸。

幫助觀眾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時代。

純粹興趣使然,不奢望有人看完......

得先把時間往前推一點,那是國民政府還在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時的事情了……

1928年,蔣介石領導北伐結束後,於該年11月成立了中央銀行,延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知名教授甘末爾(Edwin W. Kemmerer)來華,指導經濟,決定發行統一貨幣解決金融問題。

須知這段期間中華民國的貨幣是「應有盡有」,金融的不穩定為最大隱憂。

國民政府此舉號稱能改革新中國,使人民富足、康樂,因此將1927至1937年這期間,稱呼為「十年訓政」。

(五十年後,追加稱作「黃金十年」)

不到半年,貨幣政策失敗收場。

除了當時的中國不熟悉銀行、貨幣制度之外,亦肇因於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原是非戰之罪。

然而這牛吹都吹了,不能不辦,只得痛定思痛,於1933年再次發行貨幣,這就是歷史上的「廢兩改元」政策。

這次發行的法定貨幣,俗稱「法幣」。

這法幣前身走的是銀幣路線。

只可惜銀元當時國際收購熱潮兇猛,發行不到一年,國內銀元竟已大量外流,逼得國民政府狼狽向英國求助。

1935年,英國政府貸款1000萬英鎊給國民政府,當作收兌預備金穩住法幣,派知名經濟專家李滋羅斯(Sir Frederick William Leith-Ross)來華,指導國民政府採用紙幣,並同步管制銀元匯出。

貨幣這下算是統一了,但好景不長,沒幾年……二次大戰中國戰區就開打了。

法幣在無人有能力管制,發行連動用的英鎊美元又相繼自顧不暇下,於二次大戰結束後,原本預定發行14億元,戰後竟暴增為5500多億元,通貨膨脹的程度相當驚人。

到了1948年,法幣發行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0兆元,這可悲的局面甚至還被拿去當相聲段子用:

「戰後,天也昏,地也暗,我家鄉潦倒經年,民不聊生……就一廠區還招人,日夜趕工,您道是啥?」

「印刷廠啊,專印鈔票,日夜趕印還不夠發!」

那這沒辦法了嘛。

因此,當時國民政府想出了一損招,那就是重發貨幣。

這次叫做「金圓卷」,籌劃者為王雲五先生。

這次外國人沒有指導了,其實就連這發行辦法,也是發行當天前一晚才決定公佈的,是為「八一九幣改」。

大抵作法是怎麼樣呢?

不怎麼樣,不外乎就是凍結物價、限制商品流通,然後:

「三百萬元法幣換一元」,足為4萬元的75倍。

很顯然的,前二項作法,將會瞬間使大量物資被囤積,讓市場陷入緊縮,而後一項作法,則容易使人跳樓。

果不其然,此次發行結局更快,也更慘烈。

發行僅三個月,金圓卷便徹底失控,唯一穩定的時間僅有前四十天,國民政府憑借民眾積極(或被迫)的愛國心,兌得黃金與外幣將近3億美元。

要知道紙鈔這種高等貨幣,是要靠信用的。

這信用很簡單,就是你這張紙,是必須可以與法幣、銀元或是黃金互換的。

如金圓卷,發行時民眾可拿一兩黃金換200元,反之亦然,200元可換得一兩黃金(但是最初發行時限制民眾持有金銀外幣,要求全數兌出)。

因此若民眾持有這張紙片,就等於黃金,這又被稱為金本位。

如果是以白銀兌換或預備,則被稱為銀本位,前述的法幣,即是銀本位。

當時國共內戰已經打的如火如荼,各地不停傳來失守消息,民眾換黃金那是其次(更何況還換不到),主要是這張紙已經連糧食、棉紗、鋼鐵等各式用品都買不著了,那才見鬼。

這肇因於當時各地黑市盛行,各種地下匯兌全出籠,有大量換美元的、換古董的、換股票的、換小麥大米的。

各個大盤商家、公營企業管你什麼發行辦法還發財辦法,全屯的不亦樂乎,反而讓市場商品悉數消失,金圓卷形同廢紙。

國民政府因此責令蔣經國前往當時最大城市上海穩定局面,建立民眾信心。

蔣經國一到上海,第一抓到的就是上海地下市長、青幫頭子杜月笙的次子杜維屏,罪名是「投機套利」,要槍斃的。

杜月笙不滿,冷冷地指著蔣經國,要他去揚子江倉庫看看,再回來看是不是要嚴辦。

這不查還好,原來上海最大買辦、囤積商,竟是姨丈孔祥熙跟外甥孔令侃,蔣經國要打老虎反被老虎打,可說得不償失,也讓他從此恨透了孔家。

(與蔣介石不同,蔣經國甚少於圓山大飯店用餐,因為圓山大飯店正是孔二小姐孔令偉的資產,相反的,他常與俄籍妻子法伊娜,即蔣方良,於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餐敘,現仍營業中)

這一連串的人禍與混亂,讓金圓卷在還沒開始就直接宣告結束。

三個月後,國民政府終於抵擋不住壓力,重新允許民眾可以持有金幣銀元,可用金圓卷兌換。

但是兌換比例為發行時的五倍,等於一千元才換回一兩黃金,金圓卷至此失守。

當時兌換狂潮可怕到銀行前可以擠死人,公家機關下班前開始讀秒,一下班,馬上便衝去兌換黃金跟港幣、美元。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親眼見證這些亂象,對國民黨的厭惡到達極點,給美國國務卿的報告中,形容:

「南京政府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行政無能至極,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早已蕩然無存」。

美國特使魏德邁(Albert Coady Wedemeyer),官拜准將,其軍人作風於在華演講時,表露無疑:

「中國國民黨政治、軍事腐敗無能,來華所見,皆是麻木與怠惰」。

一眾國民黨官員尷尬已對,蔣緯國生父戴季陶,甚至被罵哭,羞憤離席。

被蔣介石譽為「可敬的偉大盟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更為直白,返美於國會報告時,大力主張:

「若日後需扶持台灣,務必排除國民黨政權於其外」。

至於是不是因此,日後把台北基隆原本的「麥帥公路」更名為「南京東路七段」,這吾人便不可而知了......

我們可以知道,在見證了這多次的情況後。

當美國再次見到新台幣「又」要發行了,會講什麼話那是不言而喻。

須知台灣「光復」初期,歷經戰火轟炸及戰末惡性通膨,財政原本便已斟困難。

戰前台灣良田共計50萬畝,可生產糧食計117萬噸,戰後僅餘田地24萬畝,產量銳減至平均60萬噸,多數田地無肥無水可耕。

交通運輸遭到大量破壞,電廠、工廠被轟成廢墟,原本全台電力供電可達每小時143500千瓦,戰後僅能發37500千瓦,雪上加霜的就是當時島內原料甚至已完全耗盡。

1945年至1948年,日本在駐日盟軍總部(簡稱GHQ)安排下已經逐漸站穩腳跟,看在仍正「積極貢獻祖國」的台灣眼裡,可謂悲哀至極。

不管是糖、米糧、人丁,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中一筆又一筆記載著或強取、或豪奪的班班血淚紀錄,以中央糧食局「需充裕軍公糧」理由之下,大量米糧運往剛剛金圓卷之亂造成的各種缺口。

至1948年,台灣已接納潰敗國軍超過一百萬人,部份駐台軍人不滿配給太少,變本加厲直接向農民索糧,這連台中縣議會都存有紀錄:

「蔡少將以恐怖手段強迫運去二萬五千餘包糧米」。

更可怕的是剛剛提到的金圓卷......

在當時台灣省政府默許下,大量的廢錢從上海湧向台灣套現成各式外匯,至1948年12月達到最高峰,兩個月內便匯入高達1兆元。

1946-1950年,法幣先摧毀一次,隨後金圓卷再補上致命一擊,直接摧毀了1946年來發行不過數年的台幣結構,當時台灣的財政瀕臨絕望。

聽著,孩子們......

《茶金》編劇改出來的,絕不是茶葉雋永的香味,只有被無情刻意錯置歷史的腐臭味。

臭不可聞。

二次大戰結束後,亞洲與歐洲同樣接受著名的《馬歇爾計畫》復甦,中國比較「獨特」,接受的是《援華法案》,金額約為2.75億美元。

一開始,是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辦理援助事項,而後改以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屬辦理(ECAMC,簡稱經合署)辦理。

其實《茶金》第一集中看見的會議,是真有這個會議。

只是與會的人分別為美援會聯絡人張肇元、經合署副署長葛里芬、經合署重建指導員格林、懷特工程顧問公司人員與台灣省財政廳廳長嚴家淦、省政府各級官員,分別於5月27日及6月2日招開會議。

討論重點是「如何善用剩餘美援,在日後對台灣以肥料、電力、水利、交通四大重點做重建修復工作」,並不是討論發行新台幣。

那新台幣到底怎來的?

嘿嘿,說來就可笑了......

2013年12月16日,前總統馬英九出席「嚴家淦與台灣經濟發展學術討論會」,會中他感性的說,他最敬佩的人,就是前總統嚴家淦先生。

身為台灣史上著名的「代位總統」、「隱形總統」,當天也是他逝世二十週年的日子,他最知名的稱號,就是......

「新台幣之父」。

當年國立編譯館的課本上,幣改與土改是國民黨最自豪項目。

所謂「重新擘劃金融秩序」、「新台幣助台安然迎來經濟奇蹟」、「中國載運來台黃金拯救台灣金融」等等響亮口號,一個賽一個大聲。

前總統李登輝也在1994年頒布褒揚令與碑文,表彰其「卓越的貢獻」,前副總統蕭萬長出席時亦感動的說:

「若無時任台灣省財政廳長的嚴家淦先生提出《台灣省幣制改革辦法》與《新台幣發行辦法》,台灣的經濟奇蹟就無法發生」。

不料到了今年,這麼偉大的政績,《茶金》竟連提也不提了。

當真無情無義啊,國民黨這可是您的「偉大政績」呢。

您叫我們這群當年倒背如流的年長國人情何以堪啊!

是的,要是講了,就是在國民黨臉上抹黑,戲也不必演了,觀眾越掉淚,國民黨越遭嫌棄。

只好把這「功績」推給美國人了。

可笑至極,可恥至極。

1949年6月15日發行新台幣的所有辦法,是嚴家淦必須親自面呈蔣介石的。

若叫區區美國人便可決定,想必嚴家淦未當總統之前應該就「即刻槍決可也」了。

為什麼我們剛剛要講到「剩餘美援」?

其實《援華法案》所提出的2.75億美元,已經在之前講的法幣與金圓卷風暴中,一口氣消失了1.62億,台灣僅僅分得800多萬美金......

國民黨政府卻連一項建設都難以完成,全扔進了水溝裡面,美國政府於1949年的《中國白皮書》中痛斥:

「國民黨政府不得民心、無能又猖狂的作風,是中國內戰敗戰的主因,所有對於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援助應該要立即停止」。

導致1948年通過的金額,1949年初就已停止援助,當時新台幣根本還沒發行。

國民黨政府於內戰中失敗後,雖是國際貨幣組織(IMF)的會員國,卻因為流亡政府的身份,加之自己把貨幣惡搞到無法信任……

《茶金》編劇可能完全沒料到,台灣當時並不在「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之中,何來有美國指導之說?。

(戰後統一制定美元、各國貨幣、黃金兌換比率與標準的協議,避免龐大債務造成外匯混亂與無謂流失,有助於戰後重建)

因此劇中所示之劇情:規定與美元連動的比率、建議發行新台幣云云,乃是通篇鬼扯淡。

美方巴不得你不要掛勾上美元。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新台幣發行一個星期後,葛里芬所發表的《福爾摩莎現況會報》(The Formosan Situation June 27 , 1949)中,毫不客氣的指出:

「台灣經濟持續惡化,此時發行新台幣,只是不顧死活的阻止惡化繼續擴大,台灣龐大的軍費支出將會進一步衝擊台灣」。

顯示美方不僅全體反對,更斷言台灣根本已難以存活。

至於「乾脆以美元當通貨」云云,更是絕無可能。

美國國家檔案解密文件顯示,中央情報局(CIA)於1949年10月提出意見:

認定國民黨政府外匯黃金所剩無幾,行政流程毫無章法,撐不過1950年便會滅亡呢。

連美元都快沒了,怎麼當通貨使用呢?這連CIA都知道!

這個論點,就是1950年杜魯門所展示的態度,實際上新台幣發行前,美方早就已經準備撤僑,但是《茶金》卻將之刻意延後。

如果說「年長國人」以前所受宣傳有何事為真?

那大概就是這次發行新台幣真的毫無任何協助,美方態度基本上等你自我毀滅,發行新台幣乃是孤注一躑之下的產物。

如同歷史所告訴我們的一樣,發行新貨幣須有準備金,蔣介石聽完嚴家淦報告後,相當大方地提出八十萬兩黃金與一千萬美元擔任預備金。

這裏就進入了「中國載來的黃金幫助台灣重建金融秩序」這個宣傳時代了。

由於新台幣已經是背水一戰,國民黨政府再退就跳海啦。

這次下足重本,不僅提出優惠利率,還提出黃金存摺,每個人存相當金額10天,便可兌換等值黃金。

葉萬安於2020年出版的《台灣經濟再奮發之路》詳細的說明,真的換得到,他本人就換過,還因此在路上大喊:「真的可以換黃金啊!」。

只是真相總是傷人的……

京都大學《戰後台灣之金融政策》論文指出,因為這些種種愚蠢的「優惠方案」,導致一開始的八十萬兩,早就於發行三個月內便直接用罄。

現實中,新台幣的確於發行不久,黃金存摺便停辦,旋即管制兌換總額。

其一千萬美元究竟是有到還是沒到一直是個謎,接下來金融殊死戰中仰賴的,實乃國民黨至今一直不如實揭露的載運黃金總額。

前述有講到中華民國是IMF的會員。

從當時中央銀行存底的紀錄,與時任行政院長俞鴻鈞批示的公文中,顯示載運離華黃金約為290萬餘兩。

其中下落不明18萬兩,運往紐約24萬兩,運往倫敦9萬兩,剩餘運往台灣,其餘為新疆銀行所提取的黃金所兌換而成的有價卷鈔,價值五萬兩。

(劇中有一幕拿這些新疆銀行的某紙幣點火,來源就是這個,劇組功課做得很好)

吳聰敏《台灣經濟400年史》加加減減後,認為抵運台灣之黃金或許為真,但是於1950年,早已用掉了八成,僅剩30餘萬兩,不必多久就會全用光。

李筱峰引述蔣介石侍從官周宏濤的回憶錄,詳細指出至1950年九月底,為了支付軍餉,早已用光了所有黃金,到了發行新台幣前一個月,黃金存量只剩餘54萬兩。

龐大軍費耗盡了新台幣的儲備金,與美方說法不謀而合......

這段期間新台幣的發行毫無美援,能幹的全幹了,甚至與民航空運公司簽下五十萬美元的債務合約換取美元外匯以資新台幣發行。

(CAT:飛虎將軍陳納德所成立之航空公司,1975年才倒閉)

接著與日本盟軍最高司令部擬定《日本佔領區對台經貿協議》(Trade and Financial Arrangement Occupied Japan and Taiwan),用共同帳戶的方式彼此運輸糖與日方生產的雜貨、藥物,藉此減低外匯壓力,已然形同以物易物。

這麼苦撐了18個月,就在連開立出去的信用狀(L/C)都被多國銀行拒絕,算日子準備上吊跳海時……

1950年6月,韓戰爆發了!

中國的說法是「抗美援朝」,美方說法則是「仁川登陸戰」,不管如何,這一戲劇性的轉折,導致美方對於台灣流亡政權的看法為之丕變。

葛雷哥萊畢克主演的《麥克阿瑟傳》是這麼形容的:

「小伙子,你給我聽著,就算現在蔣介石是惡魔,我們也必須跟他合作,幹掉那些共產黨的混蛋」。

真是一語中的,1950年,原本停止的《援華法案》美援,隨著第七艦隊巡航,終於開始進來了。

到了1951年,台美簽署《共同安全法案》,確定了總金額15億美援與對於台灣基礎設施的各項補助款。

台灣,這才終於脫離險境,而這一幕,《茶金》卻提前了三年,當時台灣的經濟缺口高達九億美元,物價一度為1949年發行時的731倍。

新台幣的發行建立在鮮血之上,造成莫大的傷害,《茶金》之外,多得是可笑的現實。

你說有沒有例子?

有啊,現存於台北市中山堂的孫中山雕像,是台灣名家蒲添生的作品,一開始製作價格20萬元,剛雕完衣服,他拿到的貨款瞬間變5元。

您要致敬新台幣?請致敬吧。

那雕像後還是靠民眾募捐才完成的,若無美援,老百姓可不只是雕像的衣服啊……

這些美援,建設了台灣幾乎所有你現在看得到的基礎建設,包括西螺大橋、中橫、石門水庫等等。

有些被無恥包裝成「十大建設」......

有些則連名字也快被人遺忘......

還記得一位叫做「狄寶賽」的人嗎?

請記住他,在美援未至前,便已開始從事規劃,懷特工程顧問公司對台建設之不遺餘力,足以貢入廟裡陪祀。

有趣的是,為了預防國民黨政府重演中國的把戲,非常多撥款以「共同基金」方式挹注,這大大提高了資金運用的信賴,也無形中拯救了更多人命。

是的,我不是很清楚為什麼這個時間軸會錯亂。

或許顛倒的時間軸可以大大增加戲劇感。

然而,原本屬於那個時間的悲情與公義,亦會隨之湮滅。

我很喜歡已故文人李敖,批評那些推崇1949年所發生的各種狗屁倒灶文章的一句總結:

「1949明明就是殘山剩水,何來的大江大海,你大江大海個屁?」。

《茶金》拍出了那時代的氣氛,也充足的發揮了其藝術性與戲劇性,想要講究出大江大海所應有的氣勢。

然而將幸福提前,將苦難延後,刻意錯置歷史帶來的反美操作,讓真正的兇手逃脫,哪怕再怎麼美好,亦觀之令人作嘔。

大江大海不會建構在虛偽的歷史之上,縱然有,也只是令人生厭。

畢竟,腐爛的真相不會是真相,遺忘,也終究不會帶來原諒,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與誤解。

唯有誠實追尋原貌,才是彼此理解的第一步。

也是唯一的一步。

行文至此,有感於蕪菁雜誌粉專某無名小編,觀其文,似乎貌似對於《茶金》發表「偏頗性」言論而打算封筆,不免感嘆。

有此一文寄予他,希望他能看見,在這「偏頗」的追尋真相道路上,他並不孤單。

「不容青史盡成灰,不信公理喚不回」。

不管在哪個年代,真理,永遠值得我們以生命去守護。

< 資料來源:Peter Lee的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