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語言發展法 為了更和諧與更團結的台灣

立法院於本會期首度試行通譯服務。立委陳柏惟依法申請台語的同步口譯。(資料照)

 

陳金萬/第一屆凱達格蘭族巴賽語復振計畫主持人、第一、二屆總統府原轉會平埔族群北區委員

 

國防部長邱國正三度以語言就是交通的工具,大家共用同一種工具,溝通會比較方便……云云。試圖說服陳放棄台語質詢。(資料照)

 

 

「國家語言發展法」(簡稱︰國語法)於二○一九年一月九日公佈。立法院於本會期首度試行通譯服務。立委陳柏惟依法申請台語的同步口譯,沒想到國防部長邱國正三度以語言就是交通的工具,大家共用同一種工具,溝通會比較方便……云云。試圖說服陳放棄台語質詢,說大家都懂的話才有效率。陳指責邱要反過來「教育」他,實在有夠鴨霸!結果「喜劇變悲劇」,雙方都動了氣,問題到底出在那呢?

我們先看一下,國語法第三、四條。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主要用意是讓原住民各族(含平埔族群)的族語、客語和台語(閩南語)這些曾經遭受國家力量壓制而瀕臨危險的語言,獲得和華語(北京話)一樣平等發展的機會,才能在這片土地上自由的生長。這是陳一直要在各種場合鼓吹台語的原因;因為母語如果只能在私領域使用,而不能在公領域進行的話,那麼母語的消亡,就只是早晚的問題了。

其次,語言不只是交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戴體、民族的靈魂、情感的橋樑和認同的所在。如果「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廢除中文和華語,大家都用英語文,讓台灣更國際化,更有競爭力不是很好嗎?如果大家認為華語文不應該廢除,那麼台灣其它的國家語言(簡稱︰國語)就應該讓它消失嗎?當然不行!這就是立法院為何要製定國語法的原因。

再說,今日華語在台的普及化,並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犧牲一整個日語世代知識份子(包括原住民)的權益換來的,如果他們不能在國民黨政權來台的時候,順利的將日語文切換成華語文,那麼幾乎就註定了一生要抑鬱而終。父母叮嚀孩子在家跟長輩說話,要說母語才有禮貌。小孩一到學校,母語變成了方言。孩子說方言,老師要罰錢、打手心、罰跑操場,甚至要學生「掛狗牌」到教室後面罰站。這是多少台灣人成長過程中的悲傷記憶?難道現況無須作調整嗎?

可惜國語法公佈至今,已經超過二年半;但是,大部份的人包括媒體記者在內,還是習慣把華語當成國語的代名詞或唯一的國語,而不認為原住民語、客語和台語也是合法的國語或國語的一種。這種「華語至上」的觀念其實就是一種隱而未顯的「文化霸權」;否則,大家共用一種語言的結果,為何總是華語出線?其它國語+s就沒有相等的機會呢?邱也承認自己聽得懂台語,為何一定要力勸陳放棄說台語呢?

話說回來,當遊戲規則改變的時候,主客易位。陳變成了台語文化的強勢者,邱反成了台語文化的弱勢者。加上雙方的認知不同,邱的焦慮和不安就更加嚴重;因此,邱把陳的執意當成是一種不必要的堅持和挑釁。如果,陳能夠體貼、溫和一點,說台語的速度慢一點,最重要的是「理直氣不撞」。一旦陳對長者動了氣,別人就會認為他不尊重長者、仗勢欺人,最後有理也說不清了。

後現代文化理論認為,語言和符號是多義的。因此,互信的基礎是溝通的前提,沒有互信的溝通往往會變成爭執。這裡所講的互信是真正的彼此了解、彼此相信,而不是盲目的相信或是勉強的接受。如果邱願意跨出自己的族群邊界,嘗試去理解那些遭受政策打壓的語言之美,哪怕是說幾句簡單的問候語,就能夠打動那些推行語言平權的人的心,在爭取國防預算的時候更加地遊刃有餘。

九月廿七日的語言之爭證明了台灣內部的族群問題依然存在,也證實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有勢在必行的需要;因為陳邱二人都沒有事前套招,也沒有助理幫忙先寫好劇本,完全是真性情的現場「演出」(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鏡頭的地方就有表演),才讓我們看清楚當下的語言文化問題,並提醒我們「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須有其它的配套才行。陳的努力沒有白費,邱的反彈也沒有虛假,這絕對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現在距離國語法最後的生效日期(二○二二/○八/○一),還有十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讓各部會首長作準備,喔不!這不應該只是各部會首長備詢的事,而應該是全體國民語言文化交流、互相學習的事。國防部對於語言平權的看法應該與時俱進,主管機關文化部可以幫忙匯集資料、設立網路影音平台讓有需要的人隨時可以惡補一下。大家也應該為了更和諧與更團結的台灣,去學習各族群的國語+s,即使是幾句簡單的問候語也好。Maninakana (凱達格蘭族巴賽語:再見。告別時有邀請下次再來的意思,是不是很有溫度呢?)

參考資料︰立法院國防與外交委員會‧

國防部長報告並備詢(全長十一分二十一秒)(20+) 3Qi.tw 陳柏惟 | Facebook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