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回高雄驛的意義

 

高雄前天舉行「門戶開啟、重返榮耀!」活動,把十九年前因鐵路地下化而移動的台鐵高雄車站,搬回原來的座落。這項活動,總統、地方政要和外國使節參加,市長陳其邁的一番話,道盡其意義:偉大的城市珍惜歷史,代表這個城市真心對待城市組成的市民;車站的保留不僅是保留建築記憶,也是保留高雄人共同的感情。

過去一百多年間,火車、火車站和鐵路是台灣這塊土地上,人們最普遍的共同記憶之一。火車站承載了台灣人深刻的集體記憶。它是感情的,人們見面相聚的喜悅,別離相送的傷感,車站、月台都是令人難忘的地點。車站是家鄉的門戶,積累和釋放鄉愁的地方;它也是城鎮的傳統地標,聚集了濃濃的人情味和人氣。情感之外,車站更是人文藝術的表徵,各地大大小小的車站,建築各具特色,其中有的還名列國定古蹟,堪稱台灣的歷史文物寶藏。

高雄車站獨具特色。它是台鐵西部幹線七大經典建築之一,也是一九四一年日本時代最後完成的大站,外觀唯一採「唐博風」的帝冠式樣建築,內部為和洋混和,以利旅客出入移動。站前有一座聞名的紅色鯉魚雕像,紀念當年為興建車站而遷村的「tai-a港庄」;當地因溪流原盛產tai-a(鯉魚)而得名。車站位於市區中心,「tai-a港」後來發展成「大港埔」,曾是高雄市區最繁華的地帶。

老車站得以保留而原址復位,要歸功於前市長謝長廷當年力排眾議,推動鐵路地下化及城市再造時,堅持留下這座對高雄人意義非凡的車站。兩千五百公噸的站體經特殊工法,當時移動約五十八公尺,改做展覽功能的「願景館」。如今地下化工程完成,老車站移回原地再度屹立。週日的活動,還取「驛」的諧音,而有「高雄驛起飛、高雄一起飛」說法,火車站的保留與更新,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議題。老車站之外,台灣近年也出現與捷運、高鐵共構的車站,不但造就新舊並存景象,豐富多元,也吸引了眾多鐵道迷。同時,深具建築特色與價值的車站如何保存並與時俱進,也很重要。例如,基隆車站採文藝復興風格,紅壁體、金屬瓦頂、軒窗、鐵柵、鐘塔,風華絕代,但一九六○年代拆除,風華不再,曾讓鐵道迷痛心。最大的台北車站建築經四度變遷,但評價貶大於褒。相形之下,日本東京車站是可師法的範例。一百多年來,它維持西式建築的古典美,內部設施運作與時俱進,不但是東京的「表玄關」,有首都中央車站的地位,也是重要文化財,關東車站百選之一。

高雄車站有八十年歷史,興建之時正逢日本當局大力建設這個港口都市。高雄這一地名的來源,照一般通說,此地原係平埔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支族的居住地,原住民語稱防禦海盜的刺竹林為「Takau」,後來的漢人音譯成「打狗」,有「打狗社」。一九二○年,日本當局取京都境內發音相近的「高雄」山更名改制,「高雄」首次正式出現於行政區名上,百年來沿用此一漢字名稱至今。

與台灣其他城市相比,高雄極具特色,是台灣唯一在市區即有山巒、河流、港口、機場、鐵路、捷運、高鐵兼備的美麗都會。它的都市計畫較為完善,市區呈棋盤式的整齊寬廣街道,也有環狀道路網絡;台灣第一大港的廣大港區與流過市區的愛河,更為城市增添親水特性。從產業看,它經由以製造業為主的發展,建立成熟的工業體系及物流網絡,近年正努力翻轉重工業城市,朝創意、科技、數位軟體、水岸觀光等產業轉型,也邁向智慧城市。

高雄的歷史發展,從原住民開始,經過漢人的篳路藍縷,日本時代走向現代化,戰後再歷經貿產業變化,如今正積極轉型。回顧過去,高雄的發展,一如台灣整體,原住民、漢文化、日本、西洋都曾是構成要素。高雄驛正式回歸定錨,邀日本、美國等外國使節參與,其意義在此。

同時,高雄本月初與京都簽署「高雄協定書」,以兩個城市一百年前已奠下淵源,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且把今年定位為「日台友情年」,以期兩國邁向交流新境界。有如國人所見,近年在台灣對抗武漢肺炎疫情與中國打壓侵擾中,日本對我國多所幫助,兩國深厚的羈絆友情,充分展現。

高雄帝冠式建築老車站闊別十九年重回定位,從而既象徵高雄面向未來的重新出發,也反映這是一個重視城市記憶與市民感情的都會。這是台灣在往前邁進之時,城市發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