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國家暴力 VS. 參與國家暴力

 

戒嚴長時期的台灣,國家暴力留下血腥歷史。在台灣的「國家」,那時期是中國國民黨以「動員戡亂」為名的國家暴力,名義是「反共」。中國國民黨當時的死對頭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挾持「中華民國」流亡來台的黨國說:匪偽政權。黨國戒嚴恐怖統治時期的一些反共愛國嘍囉們,民主化後的台灣反而為共產黨中國搖旗。

一九八一年七月三日凌晨,被發現橫屍台大校園的陳文成,當時任教美國的大學,是一位數理統計學家,因在美國曾募款資助《美麗島雜誌》,與施明德通信,返台度假被當時的警總約談偵訊。他被認為是「刑求致死」。而前一年二二八的林宅血案,嬤孫三人被黑衣人謀害,也一樣是美麗島事件後系列國家暴力的血跡—就是轉型正義未真正實現的歷史陰影。

陳文成紀念廣場是經過多年努力,才獲得台大校方核准興建的碑石。從陳維昭、李嗣涔、楊泮池到管中閔,期間波折不斷。二○二一年初,紀念物落成時,以保麗龍刻了「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即是管中閔時代校方保守顢頇杯葛所致。經由學生會極力爭取,六月十九日的線上校務會議投票,一百三十九位投票者,終以七十四比六十四,決議刻上紀念碑文。歷史學者陳弱水、周婉窈的慷慨建言,學生的鍥而不捨,數學系退休教授楊維哲提議的碑文終得具體。

一座呈現轉型正義的紀念物,在民主化後的台灣,都還要克服重重阻礙,才得以呈現在台大校園。讓人不能不對台灣這個號稱菁英之萃,光明與黑暗兼具的最高學府有一聲嘆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從李登輝以降的民選總統都出身台大,但別忘了,黨國專制獨裁的幫凶和民主改革的推手,也頗多出自台大。

七十四比六十四,支持者大多是學生,反對者應多為師長、職員。做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學府,是怎麼了?這反映出台灣這個新興民主化國家知識精英的問題性。台灣的建構力量和阻礙力量都來自這樣的場域,殘留著中國國民黨的殖民統治意識,反映台灣的文化面。在「中國」的框架裡,知識份子文化人的秉性充滿黑暗面。

還好,許多年輕大學生,一些教授們,在台灣這塊土地,在追求民主化、國家正常化的歷程,有知識份子文化人的志向和骨氣。陳文成是一個例子,在他之前,在他之後,懷有民主、自由的憧憬,對建構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有奮進的心。抵抗國家暴力的「國家」,既是黨國時代的歷史,也超越黨國時代,反對者的視野未免太狹隘了。

(作者為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