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看待台灣藝術史,切勿自設障礙

陳慶坤博士發表〈「重建台灣藝術史」的認知障礙?〉,認為此計劃運用國家經費,卻沒有建樹、陳腔濫調,因為缺乏根本認知――也就是首先要去除「黨國餘孽」。拜讀之後,除瞠目結舌外,下巴久久不能歸位。筆者深感其內容謬誤、評述也無根據,甚表遺憾。身為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專案辦公室主任,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就教於大家。另一方面,基於我數十年來從事台灣美術史研究的些許經驗,「重建台灣藝術史」作為政府的文化政策,雖然不能算是功德圓滿,已經為台灣藝術史鋪陳新的契機,只要我們好好把握。

陳文以1918年台灣通史序來推論台灣過去無史故現今無台灣藝術史。用一百年前的陳述來推論現在的情況,實在是時空錯亂、荒謬至極。只要稍稍翻閱顏娟英教授的《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就會發現日本時代有許多台日人士爭相探討台灣美術,裡面還有1922年黃土水所寫的〈出生於台灣〉,感人肺腑。由台北文獻委員會發行於1954年的《台北文物》三卷四期「美術運動專號」裡,王白淵發表〈台灣美術運動史〉,其他前輩畫家也紛紛提出看法。1978年謝理法出版《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王秀雄、顏娟英、蕭瓊瑞諸學者均有精彩論述,怎會沒有台灣美術史呢?這些都匯聚出台灣美術史的觀點,也就是形塑台灣美術主體性的思辨基礎。請問,沒有這些逐步的積澱,高喊「台灣沒有主體性」就會有嗎?

陳博士痛陳黨國御用學者充斥藝壇,能否明指是誰?重建台灣藝術史專案辦公室完成戰後第一本《台灣美術史辭典1.0》,走出勇敢的第一步,邀請李欽賢、黃冬富、賴明珠、盛鎧、廖仁義等學者參與,他們是您筆下形容的「請鬼拿藥單」的鬼嗎?您所謂琳瑯滿目、搞不出名堂的研討會,我大部分都有參與,我見證到許多老少都因此深受啟發,相當感動。所留下的研討紀錄,亦可持續進行此一文化工程。陳文以老舊的二元觀點將台灣藝術史切割為非敵即友,正是中了黨國餘毒而不自知,實在可惜。

重建台灣藝術史專案辦公室完成戰後第一本《台灣美術史辭典1.0》,走出勇敢的第一步!(史博館/提供)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藝術將從前瞻性出發,先來後到的藝術遺產若能予以盤點,以台灣的當代立場重新詮釋,包容而多元,而非以政治鬥爭出發,這正是「重建台灣藝術史」的政策精神所在。它並非陳腔濫調,在政經主導的局勢中反而是一股頗為清新的主張。至於是否能完成陳文所盼,建構出台灣藝術的主體性,取決於台灣社會的覺醒與行動,這才是正確的認知;若有障礙,也是因為我們心裡還停留在過去的仇恨中。

廖新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