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先於護礁

並善用地熱、黑潮發電

最近,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以氣換煤」的發電爭論不休,有無雙贏策略?

燃煤浮塵不論PM2.5或PM1.0,嚴重危害人們呼吸系統。加上中南部民眾對空氣品質的要求日益重視,因此我們需要在供電穩定的前提下,加速汰換高碳排放的傳統能源,並且務實推動減煤、以氣換煤的工作。減碳若沒先做,污染加劇,地球變暖愈烈,海水酸化,海面上升,珊瑚、海藻將面臨白化、枯死之威脅。所以減碳顯然比護藻礁更為迫切。

由環團發起的「珍愛藻礁運動」,當然值得肯定,然而在大潭觀音溪出海口至新屋溪出海口之間五公里海域,目前這個天然氣接收站無處可遷,因為發電廠就在岸邊。假如我們顧及燃煤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和碳害的急迫性,就應設法撤回或延後公投,讓政府有時間另擇新址,並保證十年後復育工作。此舉非但讓納稅人省錢、省力,還能喚起大家對護礁的重視。

二○二五年非核家園政策已定,當務之急是把燃煤改為燃氣。外來的液化天然氣的接收口岸和管路,理應愈接近燃煤電廠愈好。例如北部的林口、協和(燃油)或可能復燃的深澳,在北部應建一個或二個接氣站;中部的台中電廠十部發電機,全改為燃氣發電,接收站應建在台中市境內。南部的麥寮、興達和林園,應再建一、二個接收站或擴建。以氣換煤,斷阻空污危害,比保育更急迫。

幸運的是,台灣的地熱和黑潮發電,是可做基載的再生能源電力,初步評估全國地熱發電潛能約達32GW,而黑潮更是一種價廉永恆的水力資源,龜山島、綠島距離黑潮流經地僅一公里(日本則是三十公里),是全球洋流流經最佳位置。據專家估計,若綠島再加上蘭嶼間的黑潮能,這六千平方公里區域內,若每平方公里布置四座潛浮式載台,估計每年可發電一兆六八一六億度,遠超過台灣一年所需的二六五二億度(二○一九年),即使是長江三峽大壩的年平均發電量,亦僅八四六億度。

 

想像未來台灣不再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沒有輻射威脅,可洗刷台灣暖化速度是全球兩倍的惡名。二○一七年成大和日本都證明黑潮發電成功,假若國家隊全力投入開發,台灣電力可以百分之百由再生能源供應!

(作者曾任國際環保協會IEPA會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