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老本到荷蘭病的詭論

學者認為,要維持台灣經濟榮景,固然要注意「荷蘭病」,但真正得小心的是,別又罹患了「中國病」。圖為疫情下的信義商圈人潮絲毫不減。沈聰榮攝

 

去年七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及發展學院(IMD)發表二○二○世界競爭力評比,台灣排名十一,在亞太區僅次城市國家(地區)的新加坡、香港,大幅領先中國(二○)、韓國(二十三)和日本(三十四),其中經濟表現排名十七,比上一年度退步二名;政府效能名列第九,進步三名;企業效能第十二,進步二名;基礎建設十五,進步四名。整體成績是二○一六年以來最佳。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當時表示,政府這幾年努力有成,加上防疫得宜,固定投資、經濟成長率相較其他國家表現不錯,預估明年有望延續。對此正面訊息,曾在去年四月份以頭版頭報導台灣GDP將至負四%的某報,以社論《台灣經濟不能光吃老本》指出:競爭力進步值得欣慰,但台灣經濟成長率始終徘徊在一至三%之間,只能算得上平庸。究其原因,就是「無法善用對岸做為腹地」;「一個小型經濟體會和鄰近的經濟體有最密切的經濟互動,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國對美國出口都高達八成,而台灣對大陸出口只有四成,空有優良的競爭力。排名提升是好消息,但都是靠過去四十年累積的老本,眼前卻是內憂外患,危機重重」。

這是令人拍案驚奇的論述。蔣經國是一九八八年過世,四十年說正是「台灣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都是拜兩蔣所賜」的推算。而「產業西進、對中國過度依賴」,一般被認為這是過去台灣成長受制、低薪的主因,若不是因果關係,也是相關。但該報卻以墨西哥等為例,說成台灣無法更高成長,是因為雞蛋放在中國的籃子還不夠多!

細讀IMD報告,台灣經濟表現被評為較弱的項目,正是「前五大貿易夥伴出口集中度達六十五%(二○一八)」,在六十三個評比國家中,僅排名五十四,意味出口市場不夠分散,風險較大。IMD的專家若知道有台灣媒體這樣極端解讀對中國的依附,一定匪夷所思。

對台灣的「兩個集中」(中國、科技業),該報視前者為好事一樁,後者(榮景由科技業領軍)卻憂心忡忡。近日該報社論《不能坐視台灣經濟荷蘭病惡化》指出:台灣高科技電子業出口一枝獨秀,伴隨投資、股市獨沽一味,並出現匯率升值、缺工等現象,嚴重擠壓傳產的生存發展空間,顯然台灣已罹患「荷蘭病」,若不及早治療,病毒一旦擴散,將動搖經濟根基。

沒錯,去年傳產出口的確衰退,但主因是疫情導致各國需求減少,並非競爭力因素或科技業擠壓、缺工,傳產近期的外銷成績更打臉該報的論述,如化學品連兩個月二位成長;機械及基本金屬,連五個月二位數成長;塑橡膠,元月份為歷年同月新高。至於匯率,主要是反映弱勢美元,去年人民幣、韓元、歐元等升值幅度還高於台幣。台灣科技業的出口爆發,決不是推升台幣的主因。

荷蘭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大量出口天然氣,導致升值、工資高,工業出口競爭力因而降低。以此套用台灣現況,說台灣已經罹患「荷蘭病」,是沒有邏輯的危言聳聽。蔡明芳教授提醒:經濟榮景下,台灣該擔心的不是「荷蘭病」而是「中國病」!加一。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