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義和團」罵人「義和團」

這次趙少康說要消滅「義和團」,讓我想起25年前寫過的這篇文章,竟然不失時效,剛好可以拿來回答趙少康。特重貼於下:

【「現代義和團」罵人「義和團」】

(原載1996.3.20台灣時報)

在一個正常、健康的國家裏,一旦臨外敵的威脅時,為政者通常都會鼓勵人民堅強奮鬥、團結打拚才對。可是,此次中國藉演習之名對台灣進行武力威脅之際,台灣内部一羣過去發誓要「消滅共匪」的人,竟然公開出來對所有表示要團結抗敵的人潑冷水。某總統候選人更利用部分民心怕戰的心理,在電視上作廣告,散佈失敗主義,明示台灣經不起一打,要大家選他才能避免戰爭。在這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言行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辱罵這些主張獨立建國、團結奮鬥的人是「義和團」。

用歷史人物來比擬今人,並非不可,但必須要有若合符節的模式,比擬起來才不致引喻失義。前述「義和團」的比喻,正是一個毫無歷史知識的不適當類比。試從原本的歷史内容中,來了解「義和團」的意義:

清未自推展近代化洋務運動以後,西方的器物、宗教等,大量進入中國,引起守舊分子的適應不良,打著「扶清滅洋」的「義和拳」(又名「義和團」)便是這種適應不良者的典型代表。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推動變法維新,歴時僅百日,就引起朝廷中以慈禧太后、榮祿等極右派的「既得利益者」的反撲,爆發戊戌政變,維新變法的力量被翦除後,朝廷中這股極右派的守舊勢力,結合了民間守舊(既得觀念者)的「義和團」,在毫無國際法常識的情況下,胡鬧瞎搞。誠如近代史學者蔣廷黻所說:「頑固的士大夫及頑固的愛國志士都與義和團打成一片,精誠團結去滅洋⋯」蔣廷黻形容這種朝野守舊勢力的結合是「頑固勢力的總動員」。

義和團的錯誤,不在於他們不怕槍炮的「英勇」氣概,而在於他們的頑固守舊、無法面對時代潮流。他們是一群被「既得利益者」所利用的「既得觀念者」。

台灣在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民主運動與獨立運動的過程之後,終於在1987年解除戒嚴。九〇年代起,更有了進一步的民主化與本土化。在這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轉型過程中,過去在蔣政權時代佔盡優勢的「既得利益者」,以及聽慣蔣氏威權九百句型的「既得觀念者」,開始適應不良,有的人開始懷念戒嚴時代的表面安定;有的人雖不好意思公開反對民主,但只好指責今天亂象叢生乃是因為背離「總理」、「蔣公」所致,於是他們另立什麼「新黨」、「新同盟會」等團體,以示繼承舊國民黨的「正統」,試圖挽回即將消逝的過去。他們甚至拉攏學校裏面一些聽慣過去國民黨九百句型的純潔青年學生(既得觀念者),來替他們搖旗吶喊。這幾年,每逢選舉,這些過去的「既得利益者」和「既得觀念者」,一大羣人拿著黃旗在街上呼嘯而過,往往讓我想起蔣廷黻的那句話―「頑固勢力的總動員」。從不能適應變法維新的角度看,他們這羣黃旗大隊才真的比較像義和團。

猶記得總統選舉辦法正在爭論的時候,有一些黄旗大隊中的大老們就說:「總統公民直選,等於台灣人公民投票,將來很可能有偏差。」、「總統民選對本省人有利,對外省人不利。」;郝柏村也說:「國民黨如果台灣化,國民黨就亡了。」這些言談,讓我想起清末滿洲權貴痛罵康梁等維新人士說:「改革為漢人之利,滿人之害。」、「康有為的保國會,只保中國,不保大清。」頑固分子,古今輝映,竟有「異曲同功」之妙!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