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遺願

卡夫卡的遺願

弗朗茲·卡夫卡是我最崇拜的德語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現代世界的文學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但他在逝世時,1924年(40歲),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人,他死前最後的遺言是“燒掉我的所有手稿”,曾經有他的粉絲把他寫的幾篇文章裝訂成書,然後拿去給卡夫卡看,他的反應非常的激動,他回答:我的文章根本不應該被印刷,而是被燒掉。卡夫卡認為他除了寫作外沒有其他目的:我自己是文學作品,別無其他。

卡夫卡對自己的作品模擬兩可,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他不知道他對於世界這種悲觀、絕望、可怕的想像力是否應該影響其他人。他說沒有人應該讓他自己的絕望,導致患者的病情惡化。但是疏遠、荒謬、絕望正是卡夫卡作品流行於世界文學的重要內涵,

卡夫卡是個用德文寫作的猶太人,猶太人是一個可怕的民族,根據統計諾貝爾獎得主有20%是猶太人,猶太人的人口卻只有全世界的0.02%,不管從任何角度看來都會令人感到相當的訝異。

卡夫卡因為得到了大流行的肺炎,最後導致死亡,他最信任的朋友並沒有遵循他死前的遺願燒毁了他所有的手稿,反而把它出版,這些謹慎流傳下來的珍貴手稿,最後保存在以色列的國家圖書館。

卡夫卡的作品到底是屬於卡夫卡本身,還是屬於所有閱讀的讀者?如果是前者的話,它們就應該按照卡夫卡死前的願望,全部加以銷毀,但是他的朋友最後決定不依照卡夫卡留下的遺囑,把包括他的手稿、信件和日記全部通通都出版了。

他最信任的那個朋友背叛了他最後的意願,我想如果我們在那個角色上面,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果我們遵照卡夫卡的最後的願望,銷毁了他所有的作品,世界上就沒有卡夫卡這號人物,這個在人類歷史上永垂不朽的文學巨擘,當然就此消失,世界上沒有人會知道曾經有這號人物的存在。

我們如果是那個朋友,會面臨到相當嚴酷的道德困境。當我們讀到這些手稿的時候,感覺到它們的價值與重量,還有可能帶來的金錢利益,按照功利主義的想法,忽略了卡夫卡個人的意願,做出相反的選擇,恐怕是自然而然的決定。

卡夫卡的作品給無數讀者帶來了樂趣和啟發。卡夫卡是永生不死,會繼續活在人類的歷史上,這是因為他的作品有了自己的生命,所有偉大的作品都不應該屬於作者本身,當要摧毁一個有生命的東西自然會令人產生懷疑,我想所有看過卡夫卡作品的人,都不會願意就這樣活活把它們殺死。

心臟是一座有兩間臥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另一間住著歡樂,人不能笑得太大聲。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

—— 卡夫卡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