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子‧棋子‧棋手

如果台灣有能力進場去玩,那麼美中台將成為多方賽局,台灣自己也可以是下棋的人。圖為總統府國慶光雕展演點燈。(記者王藝菘攝)

如果台灣有能力進場去玩,那麼美中台將成為多方賽局,台灣自己也可以是下棋的人。圖為總統府國慶光雕展演點燈。(記者王藝菘攝)

 

 

台灣長期享有地緣政治的優勢,得以永續生存至今,但也因為諸大政治板塊的高度擠壓,使得生活在此的人們,產生出若干的矛盾情結。

例如,遭列強一致邊緣化時,命運形同「棄子」,但當有機會受到國際眷顧時,又擔心自己淪為霸權的「棋子」,就是最典型的寫照。

一連兩天的台美國防工業會議已經閉幕,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會中就提到:「有許多人認為美國現在將台灣做為印太區域的棋子,或是與北京當局談判的槓桿點,希望這不是真的。」這段描述所言不假,確實講出了不少「和中派」心中的焦慮。這類族群,大都是藍營的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與其說他們擔心被美國出賣,可能更害怕這樣會激怒中國,升高動武的可能性;至於潛意識中,認為這會破壞「中華民族」統一大業者,也就是處於光譜極端位置的統派,由於在台人數極其有限,暫時可按下不表。

所謂的「棋子」說,至少有一點不合常理。那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追隨者來說,早在一九七一年被迫退出聯合國,不已經被國際排擠了嗎?一九七九年美國進一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這時何止是出賣?說是落井下石,應該也不為過!

此後的四十年間,美中「交往政策」當道,一方面覬覦中國的工廠與市場,一方面天真地以為經濟發展可以帶來中共的政治改革,於是兩大一路過從甚密,甚至聯手打壓,台灣根本是多餘的,連當棋子都不夠格,稱「棄子」剛剛好而已。這麼長時間的苦悶,怎不見同一批人有等同於今日的疑慮與不安?

理論上,美中架構鬆動了,這是台灣好不容易喘息的機會,台灣人應該求之不得才對,沒理由反而視為是大難臨頭;之所以有人會擔憂國際大情勢的變化,要嘛,是對問題認識不清,缺乏做為好國好民的自信;要嘛,是出於立場的差異,也就是大家對於「終局」的傾向不同,若是如此,除了促進對話了解外,只能表示尊重,讓時間來自然解決分歧。

局面改變了,空間出現了,不代表台灣一定不會被強權所利用。但是擁有強大信念的人,思考的不是台灣是否淪為棋子或槓桿,而是台灣如何才不會成為棋子與槓桿?這兩者間最大的區別是:台灣會不會玩(play)?如果不會玩,那麼在美中博弈的過程中,台灣是否被當成棋子,將無法操之在己,將由兩大決定。反之如果台灣有能力進場去玩,那麼美中台將成為多方賽局,台灣自己也可以是下棋的人。

所以說,台灣是棋子、還是棋手,是由自己選擇的;既無須自我作踐,更無須質問他國,一切要看台灣有沒有這個共識認知與能耐條件。台灣要在風起雲湧的世界棋盤上成為下棋的一員,取決於政府的領導與周旋,也來自於在野黨是否精準監督,二者如果在角色分工上相得益彰,怎麼可能落到棋子的田地?

什麼叫作台灣也在下棋?別以為不可思議。例如台灣的防疫成功,成為全球最後的淨土,就是在虎虎生風的移動棋子、改變棋局;又如台灣掌握珍貴的契機,在美豬美牛的進口爭執上努力與國際接軌,同時建立國內的食安防線,也是在奮勇掙脫經貿邊陲地位。最後可以下個結論,若是棋手的料,思考下一步棋如何下都來不及了,是沒有時間自怨自艾自己是不是棋子的。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新聞分析》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