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夙昔

 

就台灣歷任總統而言,李登輝無疑是最有人君之相的一位。他行路龍行虎步,坐立姿態大方自然,輔以爽朗開懷大笑,誠懇談吐,能在在與國人以信賴放心之感。圖/擷自李登輝基金會

就台灣歷任總統而言,李登輝無疑是最有人君之相的一位。他行路龍行虎步,坐立姿態大方自然,輔以爽朗開懷大笑,誠懇談吐,能在在與國人以信賴放心之感。圖/擷自李登輝基金會

 

本月19日舉行李前總統告別禮拜,有一覆蓋國旗儀式。7位當今要人將一面現行國旗覆上先生靈罈,場面莊嚴,堪稱備極哀榮。但也令人產生些許複雜感受。先生是否樂見這面旗幟覆蓋在他身上?

上述這一問,或可藉由反問方式,得到應是正確答案。

試問數年前去世獨盟黃昭堂主席,願不願見一面青天白日旗覆蓋他的遺體,達賴喇嘛將來示寂,又是否願見這面中國旗蓋在他靈柩?

李先生未必對青天白日旗有認同感,卻不能不讓這一不屬於台灣外來國旗蓋上他的靈罈。這是否也可稱為台灣人的悲哀?

我本人對李先生的認識和觀感,純是始於經國先生去世,他繼任總統當日。在此之前,我對他僅有極粗淺的印象。但我在電視報導看到他神采奕奕,在林洋港監誓下宣誓就職,頓有如釋重負之感,欣喜國人已不須再為總統健康懸念憂心。這是我對先生第一印象。

年紀稍長國人應猶記得,兩蔣在位末期健康都極度惡化。老蔣總統長期昏迷,國人幾已不知他是生是死,經國先生則是宿疾纏身,最後也形同廢人。兩者都曾讓國人陷於國運不確定陰霾,不知政局正在走向何方,甚至不知是誰在統治國家。


1978.6.1前總統李登輝於就任台北市長時接受媒體聯訪。圖/擷自總統府直播影片

 

黨國勢力包圍不屈不撓

但當時年歲雖已不輕,依然保有運動家體格身段,而又性情開朗李先生上任,即至少也為國人驅除掉這一魔魘。這應是他對台灣人民第一份貢獻,也是我對他產生好感的開始。

李先生繼任初期,身在婆羅門種姓反動勢力環伺下,所受輕慢、羞辱乃至抵制,也不能不讓多少猶有公正是非觀念國人,更增添對他的同情與尊敬。

一樁典型案例,是一場新國民黨連線,對李先生恍似公審的問難。

所謂新國民黨連線,是黨內主要由年輕一代外省政客所組成次級團體,亦即今天統派新黨前身。

當年該場會談,是由連線成員向總統而兼黨主席李先生提出種種質問,而似是由現代很活躍的趙少康擔任「主投」。

我當時對李先生並無特殊好感,也不清楚雙方論辯內容,但在電視所見趙少康咄咄逼人架式,口口聲聲的「你」(即連「您」也吝於出口),卻激起我強烈反感,也至今記憶猶新。

當年李先生在國是總統,在黨是主席,論年齡也夠格當新連線諸人父親。政壇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爭辯,但受過高等教育,所謂高級知識份子,確真不宜有這等失態表現。

一則苦澀的聯想。以李先生當時顯赫地位,假定他也同屬婆羅門種姓,則新連線趙少康等眾,又會不會,甚至敢不敢以同一態度對待他?

相信具有公正心態,多少知道誰是主,誰是客,外省籍國人,多少也會產生類似疑慮。

上述這段電視報導,也讓我在不平之外,更增添對李先生處境的同情,也由同情逐漸演化為尊敬。

19日上午告別禮拜,莊嚴隆重進行,電視機前廣大國人,不難一幕幕追憶先生執政12年的風範特色,也不免油然產生「哲人日已遠」失落感。


作者指出,李前總統未必對青天白日旗有認同感,卻不能不讓這一不屬於台灣外來國旗蓋上他的靈罈。這是否也可稱為台灣人的悲哀?圖/擷自總統府直播影片

 

開朗自信備受國人信賴

李先生的一大特色,是他就台灣歷任總統而言,無疑是最有人君之相的一位。固然身形魁梧純是天賦,但他行路龍行虎步,坐立姿態大方自然,輔以爽朗開懷大笑,全不咬文嚼字,誠懇談吐,能在在與國人以信賴放心之感。這應是他前後歷任總統所不能及一大特色。他也用不到口口聲聲只要有我在,台灣即不用怕。

李先生這一特色,也是他腹有文史詩書,心有堅強信念之自然反映,不是倚賴綜藝式表演,或是矯揉坐空洞語言所能塑造。

李先生另一極珍貴特色,也是現任以及未來當政者應該注意遵奉要領,是他在各種公眾場合極少語及國政以外課題。他從不大談四維八德、陽明哲學,或滿嘴進步價值、多元包容,讓國人不能不當他的聽眾。因為他知道他不是公民老師,而國人多已成年也各有價值觀,不需要他來教誨。

李先生本身是基督徒,但他從未利用職權假借精神訓練之名,強塞「荒漠甘泉」一類宗教色彩書籍,強迫軍中官兵閱讀。他對具有高度爭議性社會議題,想必也有他的固定看法,但他也從不表態支持或反對任何一方,因為他胸有定見,知道宗教和社會問題,不是總統該介入的領域。

李先生執政12年所留下典範,應是他極珍貴遺緒,或英語所謂Legacy。如今先生已矣,所謂「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台灣人民何年能再有一位「李登輝」?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