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痛 台灣之羞

 

外交部禁絕駐外人員名片出現「台灣」二字,彭滂沱和謝志偉仍因台灣這一名稱受累遭受「糾正」,這是否是台灣之痛也是台灣之羞?圖為謝志偉大使名片。圖/擷自謝志偉粉絲頁臉書,民報後製

外交部禁絕駐外人員名片出現「台灣」二字,彭滂沱和謝志偉仍因台灣這一名稱受累遭受「糾正」,這是否是台灣之痛也是台灣之羞?圖為謝志偉大使名片。圖/擷自謝志偉粉絲頁臉書,民報後製

 

 

本月16日《自由時報》以「駐外名片格式排除台灣」標題,報導外交部統一規定駐外人員名片格式,通電各駐外館處一體遵奉,並飭令應「審視同仁現用名片」,「參考上述原則辦理」,意即若有名片不符規定格式,應即禁止使用。

語云: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外交部發出這一通令,自不免引起種種揣測。

由於外交部所提示名片格式規範,均未附有習見「台灣」字樣,復又指示今後格式如有「重大變更」必須報部同意,意即不允許館處負責人使用規定格式以外名片,所以該部這場動作,很能令人猜疑是意在禁絕名片出現「台灣」二字,也難怪《自由時報》名之為排除台灣。

然而若然,則外交部此舉動機又是何在?

依據《自由時報》所報導,是「部內盛傳」因有國民黨立委批評駐德代表謝志偉,不該在名片自行加印TAIWAN,要求外交部應調整作法(整飭風紀?),而外交部為「息事寧人」,及避免日後再為此挨批,乃發出這一通令。

駐外人員不能提台灣太可哀

這一「部內盛傳」版本若屬實,則確是可哀之至。外交部面對反本土大中國主義,或至少也是故意找碴在野黨立委,不敢正面還以顏色,反而不願謝代表顏面以及感受,貿然發出這一濃厚「糾正」氣味通電。如此怕事表現,何足以言所謂「恢弘志士之氣」,激勵第一線外交人員為台灣英勇奮鬥?

然而這份通電之產生,容或有更幽暗心理背景,下文再作檢視。

《自由時報》又提及,立委陳亭妃接受訪問表示,若有代表處能以台灣名稱在當地國通行,台灣與(所謂)中華民國名稱交互使用,則又「有何不可」。所以,她認為外交部顯然過於保守,通電是該部「過度處理」。

另有未具名民進黨立委認為外交部此舉,「不僅與社會主流氣氛不符,也有違蔡政府希望更凸顯台灣國際能見度的基調」。

兩立委所言確很中肯。外交部發出該通電告誡駐外人員,確是反應過度,也不符合主流民意以及蔡政府所宣示彰顯台灣政策。然而除此之外,通電之產生,有無可能另有更深邃更幽暗,也更不容忽視心理背景和動機存焉?

有無可能是外交部內仍有殘存遺民遺臣心態,而通電的深層動機,正是企圖管制壓抑部內本土意識,不能允許有「放肆表現」。國人若存有這一懷疑,恐也不能視為想太多。從外交部所限定名片所能使用四項徽記,即應可看出端倪。

依據報導,外交部允許使用名片徽記,是國旗、國徽、梅花以及部徽等四類,而其中很耐人尋味的是梅花這一項。

沉緬寄情梅花是何心態?

要知梅花雖久被規定為所謂國花,一般國人對之並無特殊感情。時至今日,恐只有極少數遺老遺少類型人物,才沉緬寄情於梅花、梅花歌聲,懷念逝去的時代。外交部制訂名片規範官員將此花列為選項,其基本心態也不難想像。

很令人感慨的是,象徵中國的梅花列入名片徽記選項。象徵台灣的巍巍玉山反被摒除在外。此風不去,欲求建立堅強台灣主體意識,恐至少是當前又橫有一塊路帳。

國人或應注意到,外交部人員因彰顯台灣受到「糾正」者,謝代表看也不是第一人。

2016年蔡政府上台未久,有外交部司長彭滂沱發文外交官,飭今俟後公文應將「華」改為「台」,如「返華述職」即應改為「返台述職」。當時的李大維部長即下令再一律改台為華,並將彭司長下調為參事以示薄懲。當時本土耆宿黃天麟曾投書《自由時報》,為彭司長鳴不平。然而也未聞李部長為此受到「糾正」,而且似乎至今仍是聖春隆盛,好官也自為之。

號稱本土政權者表現如此,何足以恢弘志士之氣?年初大選,若非韓國瑜、吳斯懷輩過份招惹人民反感,結果恐不似817萬票之輝煌漂亮也未可知。

往昔威權時代,台灣這一名稱很犯時忌,為統治當局所不喜,所以成為必須儘量避免使用的稱謂。例如多數全國性民間社團,名稱都須冠上中華民國而不成稱「台灣」。又例如電視台播放美國政要談論台灣新聞,人家口中明明談的是「台灣」,顯現出的中文字幕則也必是「中華民國」,明知騙不過懂英語的人,也仍是要做手腳。若要辦一場選美會,選出的冠軍佳麗,當然也必須名之為「中國小姐」。類似實例正是舉不勝舉。

如今威權統治雖早已結束,彭滂沱和謝志偉仍因台灣這一名稱受拖累遭受「糾正」,這是否該是台灣之痛也是台灣之羞?

傳說中白娘娘和書生許仙相戀,遭到老和尚法海橫加破壞,施展法力將她押到雷峯塔下囚禁不得脫身。

威權統治雖去,台灣主體意識是否仍在無形雷峯塔壓制之下?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