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題


經濟是社會的肉體,文化則是社會的心靈。一為下層或說物質構造,一為上層或說精神構造。政治扮演的是結構的建置作為,是程序性的條件,並非價值本身。政治起造「國家」這種社會的房子,住在房子裡的人才是重要的。近代的民有、民治、民享,扼要地闡述了民主國家的文明指標。

歐洲國家經歷民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洗禮,大多把社會主義的精神含納在政黨的實踐,左右路線都可得到人民授權執政。蘇維埃革命,左路線絕對化,所謂的民主集中制,失敗了。但政府大多有文化部。美國,崇尚自由,政府並沒有文化部,而是由社會在自由資本主義邏輯,展開文化形貌,這是相對選擇。近鄰的日本,教科文含納在內閣的文部科學省,教育、科學、文化都是廳級編制。台灣,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相對龐大建置。

戰後,台灣長期的黨國專政,帶有類殖民性。教育為培養黨國順民;科學帶有功利、實用性;文化則為黨國教化人民的裝飾作為。戰前,受明治維新後日本、其實是歐洲文化影響,閱讀風氣高。戰後,二二八事件,精英份子因知識、文化而受害,影響所及,實用主義、技術主義取代精神論的價值。戰後經濟成長的某種原因,是重肉體、輕心靈的病理所致,也是自力救濟所成。

台灣走過戒嚴長時期,脫黨國,走向民主化。但近現代國民意識不盡形成,對做為國家主人的權利和責任,不盡認知。對於「國家」的有限性,不盡了解。台灣的國家,中國的國家,仍糾葛在未真正結算的歷史裡。民主化的泥沼現象,政治人物在污泥打混仗。台灣的國家發展之路須面對文化體質的缺失。

戰後,法國在戴高樂時代首創文化部,詩人、作家、並曾為反納粹地下軍的安德烈‧馬羅為文化部長,以「重振法國文化聲望於世界」開創文化部門榮光。日本,則受惠於明治維新的成果。台灣民主化以後,文化部門相對經濟部門,仍是邊緣化、裝飾性的。台灣把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合而為一的「文化創意產業」思維偏向,導向經濟部門的側翼功能,對建構一個新興國家,未必能提供充分條件。台灣有更重要的文化課題。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