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不要幫主管扣分

 

媒體文章主張當局身側應有堅實政策幕僚,不能單靠務虛文宣幕僚。此論或真是切中時弊,但即使是文宣幕僚,也該具備紮實中外文程度和人文素養,不能純是唯之迎合上意浮誇文青。示意圖/Pixabay

媒體文章主張當局身側應有堅實政策幕僚,不能單靠務虛文宣幕僚。此論或真是切中時弊,但即使是文宣幕僚,也該具備紮實中外文程度和人文素養,不能純是唯之迎合上意浮誇文青。示意圖/Pixabay

武漢疫情爆發以來,台灣總算防範得宜,至少也做到英語所謂「到此為止尚好」,但官方所採用「社交距離」一詞,卻是不甚得當。所顯示者恐是經辦人員中英文程度都嫌不足,在上位者處事又不夠嚴謹細心。這恐也是官場多年沉痾,不因藍綠執政而異。

即連中學生也該知道,社交是意指熟人間交往應酬,如朋友相約聚餐,打高爾夫球等皆是,但互不相認識眾人在超商排隊結帳不是社交。這是中文常識。衛福部規範公共場所人際距離,使用「安全距離」或「防疫距離」均無不可。若直稱「防感染距離」則應更能令人心生警惕。總之都該勝過這一文不對題「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之產生,想是擬稿職員一見英文資料SOCIAL DISTANCING裡SOCIAL一字有「社會的」之意,即不假思索定名為「社交距離」,上級主管也不察或無暇細閱而「如擬」下去,於是事乃定案。

「社群距離」比「社交距離」精確

但英文也一如其他文字,一字常有一種以上含義,SOCIAL除「社會的」而外,也另有「社群的」之定義。所以即使要「忠於原著」硬譯,也該譯為「社群距離」才不太離譜,但當然不及如上文所舉其他表達方式之貼切。所以此事也顯示出政府基層公務人員所缺,翻譯外文用詞應有的選擇判斷功力。

很可感慨的是,「社交距離」已在官方資訊通用一段時日,政府各部門中高級官員,應已有多人感覺這一命名欠妥,但也未見有人出而提醒或敦促更換。這一現象,應也是公務人員不願多事,得過且過官場積習之反映。一應政策政令都是一經啟動實施即「動者恆動」,不妥即任其不妥,甚至錯誤也任其錯誤下去,以免損及官府顏面或所謂政府威信。

「社交距離」終究是小事,不會動搖國本。但若遇有重大危機,其所顯現官場心態,卻有可能導致蟻穴潰堤後果。今之執政團隊若能投下心力,對這一積習痛加矯正,或比追逐各種進步價值議題,更有益於吾土吾民。

英文也正如其他外文以及漢文,同一字眼往往具有不同意義,但也常被官方或民間譯者忽略,結果導致錯誤甚或形成尷尬局面。上述SOCIAL有「社會的」與「社群的」之分即是一例。

英文所稱PRINCE除「王子」而外,也是部份歐陸國家和日本「公爵」的稱謂。但過去常有國內譯者不察,將並非王族的日本伊藤博文,普魯士俾斯麥兩公爵,也都譯稱為王子,很讓人慨歎近年翻譯水準之低落。

民間譯者將外國歷史人物誤譯為王族,最高政府機關總統府的文書幕僚,也曾因不知或忽略掉英文COMPROMISE作為動詞,具有多種意義,而小小出過一場洋相,也多少拖累到老闆。

事緣2018年8月當局出訪友邦,過境洛杉磯參訪雷根總統圖書館後,曾發表談話引述雷根名言「任何事情都可以談,除了我們的自由及未來,是不能被妥協的」云云。其所用「被妥協的」一語,曾招致一番議論。

總統府幕僚也出洋相

原因所在,是英文COMPROMISE若作為動詞有3種意義,即是妥協、連累和危及。雷根原講詞所云自由及未來不能被COMPROMISE譯為中文應從第3義「危及」,語句也即成為「除了我們的自由及未來,不能受到損害」。如此則不僅語氣通順也切合他的原意。

當時蔡本人是依幕僚所撰講稿宣讀,自然是將「是不能被妥協的」照稿唸出,而似全未察覺語句之不通,不免予人以大而化之,不夠敬業未必正確負面印象。此之謂幕僚火候不足而殃及老闆也。但不知撰稿幕僚有無受到任何申誡處分?

日前《自由時報》刊出「該為總統解勞」一文,主張當局身側應有堅實政策幕僚,不能單靠務虛文宣幕僚。此論或真是切中時弊,但即使是文宣幕僚,也該具備紮實中外文程度和人文素養,不能純是唯之迎合上意浮誇文青。

總統府需要夠水準幕僚班底,行政院恐也大有此需要。從去年2月蘇貞昌院長在立法院會引述當年邱吉爾矢言抵抗德軍入侵,要從灘頭打到山地絕不屈服壯烈談話,以之形容今天台灣抗敵意志,即可反映政院也確有其需要。

要知蘇院長雖是政壇宿將,也恐未必對邱吉爾言行有深入研究,所引抵抗到底之論,應是依據幕僚提供資料而發。然而邱吉爾在二次大戰初期,英國處境險惡時所發表豪壯演說甚多,幕僚以上述該段提供老闆並非很明智決定,也正顯示行政院幕僚班底也有待加強。

不能不承認的是,以今天台灣的國民意志,一旦遭受中國進犯,最有希望的生存機會恐是拒敵、殲敵於境外。若不幸敵軍登陸成功向都市區推進,則只怕國人已無法維持堅強抵抗意志。蘇院長引述該段從灘頭打到山地談話,恐是突然予人以說官話不良觀感。幕僚提供這段資料供他發揮,也無異於挖一個洞讓他跌一跤。

邱吉爾在另一場合所作一段談話,也同樣是豪氣干雲,應也更適合蘇院長引用,但可惜他的幕僚群見不及此。

該段談話的內容是國人堅守岡位戰鬥,縱使大英帝國寄存在千年,後人仍會說「這是他們最出色的時刻」。何等有力的號召。

行政院幕僚若有智慧提供這段資料,是否可以讓蘇院長有機會說出「千秋萬代台灣人民都會說,這是我們最出色的時刻」,這一激勵人心的談話?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