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的最低限度

荷蘭駐台辦事處發文感謝台灣捐贈口罩,不過華航掛布上的「China Airlines」字樣再次引起民眾不滿,疾呼華航應改名為「Taiwan Airlines」。(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荷蘭駐台辦事處發文感謝台灣捐贈口罩,不過華航掛布上的「China Airlines」字樣再次引起民眾不滿,疾呼華航應改名為「Taiwan Airlines」。(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應該做的事情卻遲遲不做,通常有幾個可能,一個是很難做,一個是根本不想做。若要分辨兩者間的最大差別,可以檢視其是否循序漸進推動?若是肯定的,屬於前者,可以理解;若是否定的,那就是後者,不是憨慢,就是鬼混。鳴鼓攻之,有何不可?

四月一日,政府宣布要展開贈送防疫物資給重災國家醫護人員的人道外交,消息一出,多數國人咸感興奮,大家認為在台灣本身的疫情持續穩控、口罩與防護衣也逐漸到位,確實行有餘力,可以向外善盡地球村成員責任的時候到了。而此舉也贏來各國的感謝與友誼,歐盟外交官甚至鼓勵說「Taiwanhelps」(台灣協助)已經成為最新的關鍵字。

就在一切正向循環的構成要件逐漸齊備,也不斷發生良善的影響力之際,大約當地時間四月八日開始,我國的物資陸續抵達歐盟各國以及中南美洲友邦,一個個畫面也如實傳回國內,大家卻突然從鏡頭中看到若干極為「刺目」的字眼,居然伴隨在台灣地圖、「Taiwan Can Help」與國旗圖案旁邊一同出現,包括華航機身上大到無法閃躲的、以及物資上披掛強調的「CHINA AIRLINES」(華航)字樣。果然,有法國電視記者播報這是「中國」送去的,這錯誤被法國學者高格孚聽到了,生氣的他於是在個人臉書上主動做了澄清,但是誤導已經發生,相信誤認的人也不會僅是一家媒體以及其廣大受眾而已。

這真是一個令人高度遺憾的失手,也無法以「瑕不掩瑜」來自我安慰或視而不見。因為,這批援助到底是打哪而來的?正是「身分」問題。身分,牽涉到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以及一個群體的共同認知,它具有非常強烈的內聚力,必然也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排他性。身分之不可含混,就如我們手中的身分證不可代表他人一樣。來自台灣的防疫物品,竟然可以被指為來自CHINA,這個字還是我們自己送上的。在長期孤立抗疫的特殊時刻,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考驗著擁有權力者到底有沒有心?沒心的,只會講官話應付,這時候最多餘的就是官話。有心的,才會想辦法去面對問題,解決困難。即使一步無法到位,也絕對知道應該如何跨出第一步。

華航正名的程序以及可能衍生的利弊得失,包括簽約、航權在內的棘手事項,早在二○○六年就已經歷經相當層面的社會辯論過,這麼多年過去,如果還在原地踏步、提不出基本步驟,這個世代就不可能自認代表「進步」。如果有心推動華航正名,至少要規劃出短中長期的階段作為,而短期目標的最低限度,在有效處理當前人民感受的問題。這部分毫無推託的藉口。

眾所周知,這次引起眾多國人不悅的根源,在於「CHINA AIRLINES」的英文標示,除非政府即起停止援外,這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再派遣華航出任務,改洽購「EVA AIR」長榮接手運輸,否則馬上又會碰到相同的傷害。於是我們必須思考有沒有辦法讓「CHINA AIRLINES」這幾個字不要再自我標榜?

經查,飛機外觀的塗裝,若涉及全機,大約需要二至三週,塗料的顏色白色最便宜,用彩愈鮮豔愈昂貴,一般估計五萬到二十萬美元之間,華航機身的改裝若只針對幾個字的消失(至少要極小化,小到看不清楚),可以把進廠時間縮到最短,成本降到最低,若要增加台灣地圖簡單圖示,或是加註「TAIWAN」說明,也並非複雜工程,同時這屬於飛機彩繪的範疇,並無涉公司改名,商業航空經常都在玩花樣以廣招攬,反對者不必再拿商業損失與政治忌諱那一套來瞎扯。

受到疫情衝擊,航空公司許多航班現在都在放大假,飛機空閒得很,以上拋磚引玉的建議之外,一定還有更多的創意可以考慮;至於其他需要耐煩詳辦的正名步驟,可以列為中程、長程計畫去好好的思考,大家不會天真的要求現在就立即辦到。然而,如果連最起碼的被吃豆腐這件事都不會解決,打算閃躲以對,那麼若再被責罵,也就怪不了別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