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會與校園劣質文化

 

新聞報導行政院針對學校教評會的組成,將有所調整,要加入學校外部的專家學者,於是可讓學校的非行政職的教師,未達半數。這將會是蘇院長任內,對於教育政策,做出的很務實又有問題解決取向的親民政策。

早期威權時代,教師聘任完全由校長一人的乾綱獨斷,常有「提錢來講」,或是人情包袱,乃至於長官關愛的眼神。於是學校無法考選出專業有熱忱的老師,教育界成為壟斷的行業,不但無法提拔沒背景沒錢的老師,反而製造階級複製。台灣民主化後講求民意優先,學校也在這一波的民主浪潮下出現「教評會」組織。教評會的精神是民主化與專業化,然而實施將近二十二年以來,弊多於利,當初想要解決的問題無法解決,反而衍生出更多弊端。各縣市有一段時間,按照教評會的辦法實行,國中小學的教師甄選,交由學校自行考選,許多學校的校長與老師,內舉不避親,自己的親屬報名,又怎能做到大公無私。更難堪的,有些小型學校的老師,本身可能就是不適任老師,又來擔任試教與口試的老師,並且擔任教評會委員。問題老師如何評選出專業熱忱的老師,當然是走回裙帶關係的老路。

至於學校能否甄選出適才適所的老師,因為教評會的組成,老師比較有自己主觀的立場,而且也往往只看到一面,無法顧及學校的整體發展需要,而學校卻常常因為這樣的原因,無法錄取配合度、專業性與熱忱精神良好的老師。

以目前教評會的機制,處理不適任教師與問題教師,本身就是不倫不類,很難擺脫人情壓力。雖然教師工會老是以專業的立場來捍衛,希望維護以非行政職老師占多數的現況,但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因為行政職老師反而更能用宏觀的視野看事情,況且外聘的專家學者,也可以聘請具有教育與學校實務經驗者擔任。教師工會一味的反對,只是更加凸顯「師」心自用,少數老師想要藉著教評會掌控學校的權力慾罷了!因為教評會實施多年來,許多學校已經產生沒有「永遠的校長」,卻有「永遠的教評會老師」這樣壟斷的小團體醞釀的校園劣質文化。

(作者為南投水里國中校長 )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啟濃

陳啟濃
南投人,社會運動者,曾任水里國中校長,現任國姓國中校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