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領要來台北喝凍頂烏龍?搞烏龍啦!

原文出自蕭筱臻 Siau Siáu-chin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南港製造 台北茶文化】

中國將領狂言,一旦中國開戰,僅數週就能在台北喝凍頂烏龍茶。看來中國人不僅不瞭解戰爭,也不瞭解台北,台北產的是包種茶啦!而且包種茶的原鄉就在南港唷。

台北地區曾經是台灣的製茶重鎮,根據清代契約文書的考證,南港以及鄰近的深坑與木柵早在 18 世紀末即開始種茶,是台灣茶業最早出現的地方之一。

1885 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魏靜時來台,開始於南港大坑研製包種茶技術,其改良後的製造法改變了當時台灣人對製茶業的認識;進入日治時期後,面對台灣茶葉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以及東南亞茶葉的挑戰,日本總督府開始推動台灣茶業的現代化,在南港大坑栳寮成立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使得南港成為台灣包種茶的研製中心。

戰後因為戰亂、二二八事件、鹿窟事件等政治迫害的影響,加上礦坑吸收年輕的勞動力,南港茶業就此沒落。1950 年代,僑泰興麵粉廠的工廠進駐南港,加上 1956 年南港被指定為工業區,吸引了啟業化工、南港輪胎、台肥南港廠、南隆鐵工廠等重工業,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汙染,開啟了南港的「黑鄉」年代。

隨著工業發展所吸引而來的農村移民,加上工業轉型過程中各項大型建設大幅度地改變了地景,新一代在南港工作、生活的人往往對過去輝煌的茶業史以及黑暗的工業史不甚了解。然而我認為,隨著都市快速發展之下,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光鮮亮麗的大型展場和商場,更應該將聯繫於地方的文化積累重新打磨光亮;不只讓老一輩的人能夠將過去的經歷傳承下來,也讓下一代和移民能夠對地方產生認同感,一同形塑屬於我們的歷史記憶。

認臻・用好政策 做好政治

南港作為台北市曾經的製茶重鎮,雖然歷經產業變遷,當今茶園、老農出現接班問題,製茶技術也日益消退,即使如此,南港茶山仍具有保存茶文化的潛力與責任。因此我主張將「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轉型為「台北茶文化教育館」。

活化南港茶葉製造場

利用館內設備及現有製茶聚落進行動態展示及保存。南港曾歷經過早期台灣茶業機械化的過程,至今南港茶製場仍保留許多製茶機具,十分適合作為動態保存及展示的場所,並藉此開發觀光資源。

專業發展・深根文化

遴聘學者專家、文史工作者與茶山居民進行當地及鄰近茶鄉的產業研究,尊重在地茶業文化特性,並以此為基礎展示茶業發展史,培育相關解說師資。透過在地引領,推動文化觀光,促進在地專業茶農耕種、採收、製造後,建立良好行銷管道,因應當前外茶輸入、劣茶傾銷……等問題。

結合教育・認同從根本開始

結合中小學鄉土教學課程,推廣至社區居民。由於南港茶業的沒落已超過半世紀,目前耕種面積只剩下南港舊莊里的舊莊路二段一帶的 15 公頃。地方文史工作者以及社區大學已經推廣並研究在地茶文化十餘年,加上近年中華科技大學地方學論壇的基礎,已經展現出相當的保存成果。我認為,進一步引進官方及學術界,結合各年齡層的社區力量,不僅有助於復興與製茶相關的在地文化產業,也有助於凝聚社區認同。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從開幕以來的慘淡經營、一度委託民營、暫時關閉後又重新開幕,風波不斷,如能成功強化其作為南港區除了中研院內的學術博物館外、唯一一個公營博物館的角色,不只能為博物館較少的台北市東區注入新的學術及文化觀光力量,也能進一步與民間合作、成為保存挖掘在地文化與引領社區發展的龍頭馬車。

我希望這個地方能真正成為凝聚在地力量並發揚傳統產業文化的所在,而不只是缺乏在地脈絡的片面展示或單純的休閒娛樂,並在產業發展與土地文化保護中能平衡發展,共創雙贏。

圖片來源:作者臉書
< 資料來源:《芋傳媒》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