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從你我做起——自稱台灣人,不稱Chinese

中國常利用「中國人/Chinese」的含糊定義來使不願接受中國統治的人接受他們也是中國人的說法。在「我們都是中國人」背後,往往都是「所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示意圖/張家銘

中國常利用「中國人/Chinese」的含糊定義來使不願接受中國統治的人接受他們也是中國人的說法。在「我們都是中國人」背後,往往都是「所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示意圖/張家銘

族群認同不是固定、毫無彈性、始終不變的承諾。它會隨個人對某特定族群的歸屬感而改變。自稱台灣人是認同台灣開放、包容、民主、自由、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自稱「台灣人」不稱「中國人/Chinese」是對全世界宣示台灣人對中共統治下的中國人無歸屬感;是拒絕過那種不順從統治者之意就受懲罰的日子。

「中國」:一個現代的名詞

中國這名詞不是中國獨有。中國的史書雖有用過中國這名詞來稱呼自己的王朝,但是別的國家(例如日本)也使用過這名詞。

「中國人」是20世紀才開始逐漸被廣泛使用的名詞。「China town」從前才會被稱為唐人街。台灣也才會有唐山過台灣、有唐山公無唐山嬤的俗語。據此,早期移民至台灣的的台灣人應稱自己為唐人或唐山人後代。因為他們的祖先移民台灣時,還無「中國人」。

「中國人」:一個混淆的名詞

中國人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名詞。目前還未看到一個不牽強、合乎邏輯且能自圓其說的定義。

族群認同 (ethnic identity) 是指個人對某族群團體的歸屬感覺。近幾十年來國際上提到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多外國人不懂為什麼台灣的航空公司叫「China Airline」;為什麼有台灣人自稱Chinese。不少人因此誤以為台灣人同意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

不同的國家及族群

如果以國籍或有實際管轄權的國家觀念來區分,有中華民國國籍的是中華民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下的漢族和50多個少數民族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雖然兩者通常都簡稱為中國人。但這兩個國家處於實際上的敵對狀態,提到中國人時必須先釐清中國人是指哪一個中國的人。

在文化上和血統上台灣比中國多元化。除了政府體制的影響外,台灣的文化也有原住民、閩南、荷蘭、日本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台灣人的基因,除了閩南人及跟蔣介石移居台灣的新移民外,還有荷蘭人、原住民及外籍新娘的。

台灣社會的自由、開放、包容、多元化,留給世界各地來的訪客良好的經驗和記憶。台灣是美國外交人員優先想要的派駐地之一。中國則因為共產黨專制的束縛、文化大革命及權力鬥爭的影響,使去過中國的人——包括台灣人和到中國認祖歸宗的華裔——都有格格不入的感覺。格格不入是排斥,否定歸屬感,否定認同。

「中國人/Chinese」是中國統戰武器

英國派駐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曾說,在香港的回歸談判英國一開始就犯了大錯——同意香港應歸還中國。中國一得到它最想要的,剩下的談判就無讓步的壓力。同理,不僅台灣應拒絕中國版的92共識,台灣人也應自稱「台灣人」不稱「Chinese」,才不會落入中國的統戰圈套。

中國常利用「中國人/Chinese」的含糊定義來使不願接受中國統治的人接受他們也是中國人的說法。在「我們都是中國人」背後,往往都是「所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或「大家都是中國人所以要怎樣怎樣」,來達到其政治目的。

台灣人一接受「中國人/Chinese」的標籤,就失去對付中國統戰的先機。已經落入圈套了再來解釋自稱中國人/Chinese不等於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很難全身而退。

正名從你我做起

解嚴後,台灣僅有極少數的人會在中共的中國人和台灣人間選當中國人。但是還有不少有台灣心的人,尤其美國的台灣移民,因為習慣、懷舊或尊重別人,還繼續說「國」語、自稱「中國人/Chinese」。若這是為了尊重別人、避免傷感情,應以「華語」、「華人/Ethnic Chinese」 代替。

中國的國際統戰已深入社會基層。透過人與人間的國民外交讓國際的民間人士了解台灣的心願加深世界各國對台灣的支持,是正名運動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自稱是「台灣人」(在美國的移民則稱台美人/Taiwanese-American) 不是「中國人/Chinese」。養成這習慣和外國人接觸時才不會無意中助中虐台,讓聽者誤以為說者同意中國的宣傳,而陷入中國「我們都是中國人」的圈套。

胡維剛(前國大代表、美國加州執業律師)

< 資料來源:《美洲台灣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