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銅像的魅影

 

近年以來,大專院校毀損移除銅像事件不時出現,儼然成為風尚。(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資料圖/張家銘 )

近年以來,大專院校毀損移除銅像事件不時出現,儼然成為風尚。(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資料圖/張家銘 )

近年以來,大專院校毀損移除銅像事件不時出現,儼然成為風尚。姑不論銅像主人一生功過如何,各校園充斥一政治人物塑像,終屬不甚雅觀。反銅像風潮縱未取得院校師生共識,也有其一份正當性。

但國人恐未能警覺,台灣也另有一座無形銅像,不唯仍在發功,惡質影響也已非有形銅像能及。今天已絕少有人將校園銅像主人奉為民族救星世界偉人,神話業已失效破滅。然而無形銅像主人的遺緒遺毒,則仍在掌控兩大政黨屬性,扭曲台灣民主政治。該銅像主人,即是當年蘇共創始人列寧。可歎國人久處鮑魚之肆,嗅覺已告失靈,嗅不出其中刺鼻列寧氣息。

若將美國一位參議員之敢言敢表態,和國內兩大政黨國會議員的表現做一對照,應可清晰看出列寧對兩黨生態影響之深。

日前去世的馬侃參議員,政治風格是不盲從所屬政黨各種政治正確,不充當投票部隊,而對身為實質黨魁的本黨總統也敢於說重話表達異議,不臣服於國人習稱的黨中央。他所持諸多觀點雖未必全屬正確,然而他能不計毀譽不顧得失,以言論和行動守護自己的認知和價值,堪稱是一位國會議員的示範表現。

然而反觀台灣,儘管威權時代早已結束,國會議員已無須擔心因違逆黨中央而被列為欽犯,兩大黨也未曾出現一位馬侃型耿介立委,敢於質疑反抗種種名為黨意,實則僅是黨魁意旨之政策。所以無怪友台教會成員林健次投書報端,責問民進黨的馬侃在哪裡。(林教授投書,見8月28日自由時報A15版面)。

林教授在文中質問,「台灣的民進黨有沒有像馬侃這樣的立委」。這一問的正確答案,應是民進黨縱有馬侃性格立委,在該黨現行體制下,恐也不敢放膽「出櫃」。

林文寫得很清楚,「台灣的立委連任要看總統兼黨主席的臉色,轉戰縣市長也要看總統兼黨主席的喜怒」。黨主席握有如此權柄,足能左右黨員政治前途,民進黨立委除非準備賠上政治生命,誰願意發揮馬侃精神,拒絕充當投票機器?

林教授在文尾做結論,認為民進黨不會出現馬侃,「問題出在制度」。他此言也確是一針見血。然而民進黨昔年原是以反威權體制起家,為何如今黨內反而出現深具威權色彩制度?原因之所在,即是此黨也經由國民黨感染到列寧病毒,而多少呈現出列寧式政黨病徵。

所謂列寧式政黨,即是黨領袖握有絕對權力,以黨中央之名控制號令全黨,各級黨幹和廣大黨員只能乖乖充當黨奴。這一制度在蘇聯是始於列寧,到史達林時代更發揮到極致,黨領袖不啻是君王也是教主。此即是列寧是政黨一大特色。

中國的孫文和老蔣總統都具有幫會背景,也都以哲人自居,「好為人師」。所以自從列寧病毒東傳,國民黨正式淪為列寧式政黨之後,該黨兩位領袖即以帝王、師尊和幫會老頭子三重身份君臨全黨,所謂黨中央也僅是黨老闆的代名詞而已。

即使來到馬先生時代,國民黨的「黨中央」仍是威風凜凜以上級自居。馬政府每有重大議案在國會影射提付表決,「黨中央」例必祭出「甲級動員」,「黨紀伺候」,嚴令,驅迫黨籍立委充當投票機器。若在正常民主政黨,豈有黨部敢對本黨國會議員如此恫嚇驅策?無形銅像的魅影,是否仍在深深籠罩此黨?

民進黨感染病毒雖不及國民黨之深,中毒跡象仍是斑斑可見。例如所謂宣誓入黨和開除黨籍,都不是民主政黨應有現象,然而該黨也如國民黨有此黨規。又如所謂黨團書記原是共黨氣息十足稱號,民進黨也仿效國民黨有此稱呼。諸如此類現象,或也只能歸咎於警覺性不足而近墨染黑。

林健次教授已指出,民進黨由於黨主席掌握大權,迫使黨籍立委不得不順從「上意」。本文即再舉兩例,以顯示該黨國議員確已「以領袖意志為意志」,而又似已視之為正常現象。

將近兩年前,蔡小姐所提名7位大法官到立院備詢時,6人都曾明確表達贊同廢除死刑立場,其中有一位詹森林以英語宣誓他有一個夢,希望日後台灣即不再有死刑,然而眾民進黨立委雖明知廣大民意反對廢死,卻無一人嚴肅提醒各準大法官,支持廢死可能嚴重牴觸民意,也無一人投票反對任命這6人。眾民進黨立委的心態,顯然是認為任命該6人為大法官既是「上意」,作為黨員也只有順從。若然,則這一心態又和國民黨員有多大不同?

另一樁案例,是前此民進黨尚未決定參選新北市長人選時,該黨蘇貞昌和游錫堃兩位宿將都有出馬意念,而黨內有份量人士,都異口同聲表示最後決定要尊重黨中央。而所謂黨中央,當然也只是代名詞,真正意義即是黨主席。

這一「以領袖意志為意志」現象,也不是民主政黨風範,而是列寧式思維產物。要知在正常民主國家,一位政治人物是否要參選某一公職,或是應否選擇支持某一參選人,都應該純是他們的自由決定,而不須由另一人來「欽定」。為何所有諸人宣稱一切尊重黨中央都沒有尷尬之感,不覺得如此說有何不妥?

胡適曾說一個自由國家不是由一群奴隸組成。一個真正能反映民意又能凝聚民心政黨,也不是一群只敢仰承黨中央鼻息黨員所能組成。

去校園銅像易,去心中無形銅像則較難。走出無形銅像魅影,兩大政黨廣大黨員期勉乎哉。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