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分化民進黨有沒有用?

 

克大學政治系博士王宏恩的分析,以「藍綠都在拖延提名」,王認為目前台北市長的選情最有可能落在紅色框框C2C3裡(見下圖):亦即現在台北市處於「藍大於綠(國民黨40%~50%、民進黨25%~33%)」;其結論認定,民進黨就算派人參選,也只求拿到第二名。但把柯文哲利用《自由時報》記者楊淳卉分化民進黨,從3月12日開始到現在,已有「四波」,也加進來考量,就有不同看法。我們感興趣的是,柯這樣做有沒有用? 

首先,你得詳細閱讀王宏恩的解說,才能稍微理解他的圖(見下圖)要表達的意思。為了更容易瞭解,我們想將此圖「數字表格化」。
 


我們以2016年總統大選時,三組人馬在台北市的「總得票數」,1,457,678,為基準;為求簡化,取王「藍大於綠(國民黨40%~50%、民進黨25%~33%)」的中間值(國民黨45%、民進黨29%),轉化為「藍綠比」=(60.80%:39.20%),由此算出藍擁886,268票,綠有571,410票。

若依此「王宏恩比例」,我們在不同藍綠得票組合(即「藍營選票」開出85%、80%..;「綠營選票」開出85%、80%...)的情況下,計算出藍、綠與柯文哲(灰)的得票數。

在此「藍絕對大於綠」的「狀況三」之下(見下圖),國民黨佔絕對優勢,「壓倒性勝過」柯文哲;柯只有在國民黨派出「極弱」的候選人、或藍營有「過半以上倒戈」時,才有機會連任;而如同王的結論,民進黨最多只能獲得第二名。
 


但同樣在「王宏恩比例」之下,「狀況四」(見下圖)提供「其他」的可能:現今檯面上的藍營選將,不是可以囊括原來85%以上選票的「強棒」;若民進黨與柯文哲合作,絕對可以「完勝」國民黨。但柯執政這幾年迎合藍營與中共的言行激怒該黨基層,這陣子又忙著分化此黨,聰明反被聰明誤,把自己變成連任的最大阻力。
 


蔡英文2016年當選時,台北市的「藍綠板塊」已經變動,而非上述的「王宏恩比例」;但自蔡政府通過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及開始年金改革,大多數的國民黨與親民黨支持者都開始反對蔡的任何施政,這又牽動該「藍綠板塊」變成五五波。接下來,我們以「狀況一」與「狀況二」來檢視:

「狀況一」代表「綠微幅大於藍」,亦即2016年大選時、「已經發生變動」的「藍綠板塊」維持到現在。在各種藍綠得票組合下(見下圖),除非國民黨派出「最強棒」,民進黨只要獲得原來選票70%以上的,就能佔盡優勢,75%以上會更穩,反觀柯文哲的連任機率並不多。

另外,柯文哲若要提高當選機率,同樣得請藍營「過半以上倒戈」,反而變成藍營的包袱;也就是說,柯要連任,就必須跟國民黨聯手,但極想奪回台北市的藍營會願意拱手讓人嗎?
 


若2016年的「藍綠板塊」,因稍為回彈,呈現「藍微幅大於綠」的狀態,又如何?「狀況二」(見下圖)告訴我們,民進黨須獲得原來選票75%以上,才比較穩;而柯文哲的連任機率並未增加,還比「狀況一」少一點。
 


看了「狀況一」到「狀況四」各種條件下的模擬結果,我們認為,柯文哲分化民進黨的目的,就是為了削弱該黨的得票率;但大家也不是笨蛋,現況跟他的預期,剛好相反。

換句話說,柯文哲的分化,會造成民進黨高層與基層反目嗎?不同於《自由時報》或其他媒體的刻意要營造的氛圍,我們認為,不會!一但綠營整好隊,柯只能與藍營搶食藍紅統派選票。

< 資料來源:pfge·s blog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