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英語政策

《焦點評論》

 

記者鄒景雯/特稿

推動英文成為「第二官方語言」,在台灣是老生常談,但是從沒有哪一任政府真正當回事,陳水扁拿來當口號,馬英九承諾後跳票,十六年倏忽而過,虛擲了國家政策引導發展走向的珍貴時機。

  • 又有台灣電影《強尼.凱克》因為演員柯宇綸被指為台獨,遭到中國「暫緩上映」。這些層出不窮的案例,隨著習近平權力定於一尊,北京政府的手段更為公然、粗暴,意味著任何作品的表現,若單一或只擅於使用華語,必然就要受到最大華語市場的影響與牽制。(資料照)

    又有台灣電影《強尼.凱克》因為演員柯宇綸被指為台獨,遭到中國「暫緩上映」。這些層出不窮的案例,隨著習近平權力定於一尊,北京政府的手段更為公然、粗暴,意味著任何作品的表現,若單一或只擅於使用華語,必然就要受到最大華語市場的影響與牽制。(資料照)

之所以扼腕這個時期被浪費,在於中國崛起的負面效應果然撲天蓋地而來。新近,又有台灣電影《強尼.凱克》因為演員柯宇綸被指為台獨,遭到中國「暫緩上映」;這些層出不窮的案例,隨著習近平權力定於一尊,北京政府的手段更為公然、粗暴,意味著任何作品的表現,若單一或只擅於使用華語,必然就要受到最大華語市場的影響與牽制。

問題是,進入這樣的市場,不比先進社會,不僅要考慮商業因素,更要履行政治規則,而意識形態的控制,恰巧是自由創作的劊子手,導致華語,在當今,不再是藝術的工具,甚至成了撒旦的詛咒。既然使用華語的代價這麼沉重,台灣怎麼能夠不想辦法掙脫枷鎖?

何況,在歷史的演進上,華語是不折不扣的外來語,全面通行於台灣,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一九四六年開始推行的「國語」運動,是國民政府透過政治與軍事力量,所貫徹的語言統一政策,因此它本來就不是絕大多數台灣住民所操持的母語。就語言傳承文化的角度,國人與華語之間,其實並沒有這麼大的臍帶關連,在民主化之後,這麼多年來,實用性與普遍性,才是其繼續列為第一官方語的價值所在。

但是我們在比較許多小國爭取生存的過程,都會發現利用語言優勢在國際競爭上的努力,新加坡是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該國選擇英語做為主流教育與行政語言,不僅僅是英國殖民的背景,或是李光耀留學英國的偏好,而是看準了國力壯大與經濟發展,必須要與世界語言接軌的趨勢。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建國時的決斷,自此與其鄰近各國的前進軌跡分道揚鑣。

台灣由於與新加坡關係密切,老早就知道了這個通關秘訣,但是沒有一個有擔當的政治家,願意克服群體的慣性、另行鋪橋造陸。拖到現在,中華帝國已經誕生,與全世界最多人口使用同樣的語言又如何,非但好處不多,反而成為圈養的牢籠,這是中國打壓台灣影視藝文界,眉頭都懶得眨的最大原因。

我們的文化部老談國際化,但缺乏雙語為基礎,恐怕連自己都騙不了,又如何讓國人有信心?倒是教育部第二官方語言推動委員會這個時候角色突出,唯有勉力踏出第一步,這個問題有一天才會有解。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