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書香

 

二○一八台北國際書展落幕之後,接著就是農曆新年的長假了。亞洲國家除日本之外,都仍保留雙重新年,農業時代餘留的傳統也仍存在於台灣。台灣雖經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明治維新的西化也有所影響,但並未真正脫古求新。

台灣的國際書展,並未成為台灣書籍拓展國際版權的亮麗舞台,倒像是市民或說國人買書的嘉年華。一些外國出版的展示也拓展了台灣愛書人的視野。今年的主題國家以色列,小而強,文化力也興盛。以希伯萊文、意第緒文,甚至英、法、西班牙文書寫的作品向世界訴說這個猶太人國家的聲音,甚至包括了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的阿拉伯文作品。

談到書,談到閱讀。從李登輝經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從一九九○年代迄今四位台灣這個仍以中華民國為名的國家的總統,也顯現了有趣的況味,喻示了台灣的過去和現在文化視野的演變。

李是戰前台灣知識份子文化人的典型,他們奮力精進,進大學前,在高等學校已讀了五百本世界名著,涵蓋政經文史哲甚至科學。他們及較早的這些世代在二二八事件後被屠殺殆盡,形成台灣文化真空,這也是國民黨中國在台灣造成的浩劫。

從京都帝大而台大農經的李登輝,不只讀他專攻領域書,在現在所稱的通識和博雅領域更廣泛吸納。陳、馬、蔡三位總統,都出身台大法律系,已是戰後中國時代的台灣人,並無日治時期台灣青年的文化氛圍。不知陳、蔡的閱讀興味,而馬之四書五經癖,倒是眾所皆知。

二戰後,台灣國語文轉換的困境,且又受二二八事件傷害,形成文化和政治雙重困境。台灣人子弟多重經濟、輕文化。辛苦打拚創造了某種程度和繁榮,卻讓出了文化這一塊精神指標。長期戒嚴,國語文教育的八股化,知識與文化教養的蒼白化與輕薄化,形成重物質輕心靈的社會狀況。世界很難從文化理解台灣,更遑論探知台灣人的心境。

相對於東亞的日本、韓國,台灣在二戰後發展面臨的瓶頸,更多是文化性的。出版與閱讀交織的社會構造並不堅實。作家與作品與當代台灣人的對話薄弱,少見光彩。相對政治的權力拚奪,文化的意義展現隱晦不明。

農曆新年的長假,如果台灣人能多一點沉澱心,好好閱讀幾本書,與台灣的作家在精神上有些對話,應該會豐富這些假期的意義,年假,書香。在思考台灣這個國家的未來時,還必須在政治、經濟之外,再加上文化的份量。尤其政治人物,多讀一些書吧!行春走廟只凸顯文化的前近代性況味,不具進步性。(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