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人生最心痛的一本書

《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訪談/陳銘城;文字整理/黃旭初;攝影/邱萬興

李筱峰教授與張炎憲教授長期投入二二八事件研究與專書出版。圖/邱萬興

李筱峰教授與張炎憲教授長期投入二二八事件研究與專書出版。圖/邱萬興

李筱峰教授,2017年8月自學術界退休。他曾任教於東吳大學政治系、輔仁大學歷史系、世新大學通識中心、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他出生於台南麻豆,是國內知名歷史學者與政治評論家,專門研究台灣近代史,尤其是日治時代及戰後的民主運動史。

李筱峰是少數長期投入二二八事件研究及出版著作的學者。他所著作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主要著作包括:《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1986)、《台灣民主運動40年》(1987)、《二二八事件回憶集》(1989)、《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990)、《台灣歷史閱覽》(1994)、《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1996,教授升等論文)、《解讀二二八》(1998)、《台灣史100件大事》(1999)、《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2004)、《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2006)、《快讀二二八》(2016)。投入二二八事件研究,從好奇開始李筱峰認為自己會關心和投入二二八事件的研究,應該跟他小時候成長的經驗有關。

李筱峰形容自己,從小就很愛打抱不平,看到弱小同學被欺負,或遇有不公不義的事,他就挺身而出。因為這樣的個性,他常被父母親及長輩告誡:「話不可以亂說,你不知道卡早的二二八事件,很可怕!」

後來,雖然他嘗試著繼續追問有關二二八事件的記憶,也僅是得到:「你不用知道那麼多啦」、「囡仔人有耳無嘴」諸如此類的答覆。直到有次祖母不經意透露「二二八事件殺死很多人……」然後又警覺地住口;這讓李筱峰不禁好奇,如此讓人避而不談、曖昧詭譎的二二八事件到底是甚麼?到底那是個怎樣的黑暗時代?

李筱峰讀高中的時候,喜歡閱讀課外書籍,曾試著去尋找到一些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蛛絲馬跡,但無論東翻西找,總是事與願違。後來,他就讀政治大學教育系三年級時,因寫了一篇批評學校教育體制的文章而被退學,於是他轉學到淡江學院歷史系。

李筱峰之後更有機會到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找尋1947年的舊報紙。但奇怪的是,整個3月份的報紙不翼而飛,就如同刻意地「被消失」一般。他甚至問過幾位老先生有關二二八事件,有的人會輕描淡寫地說,但也有人會反問他:「你問這個幹什麼?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煩了?」這就是當時戒嚴年代的台灣社會,一直把二二八事件當成禁忌話題。

根據學術研究立場,應不致敏感

1981年,在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時,李筱峰的碩士論文想以二二八作為研究主題,但礙於當時氣氛,這樣的題材一定需要包裝修飾。於是,他想到了用「戰後的台灣民意代表」這個題目,裡面有一個專章用以書寫二二八事件時的受難者遭遇。以各級民意代表來包裝,各階層都有人受難,這是無庸置疑的。

決定好論文題目後,更重要的事,是要如何找到敢擔任論文指導的教授。最後李筱峰找到外省籍的張玉法教授。他是1949年山東省煙台聯合中學案的見證學生,他的校長、同學不少人受難。張玉法教授平常並不會立即答應擔任學生的指導,但李筱峰一開口後,他便答應了。他告訴李筱峰說:「如果,連我都不敢當你的論文指導教授,還有誰敢當?」李筱峰說明了論文題目,也說出有關二二八事件專章的安排。張玉法教授聽完之後頓了一下,但也馬上給了答覆:「我們只要根據學術研究立場,也不會有什麼敏感的?」

1984年夏天,在張玉法教授指導下,李筱峰完成論文,拿到歷史碩士學位。不久,李筱峰找上自立晚報社長吳豐山,希望能夠出版這本論文,於是,就交由自立晚報出版部出版了《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一書。1985年初,自立報社出版部經理魏淑貞在廣告這本出版時,加上了這樣一句話:「台灣第一本專章討論二二八事件的學術論文專書」;兩個月後,這本書立即再版,當時接續而起的黨外雜誌,也開始談論二二八事件。

論文再版警總刁難,海外尋珍寶

當時這本書再版時,警備總部一直想盡辦法要查禁這本書。李筱峰聽到記者轉述,會中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說「這是一本已經由教育部頒發學位證書的論文,警總如果查禁,豈不是打教育部的臉,也會引發各種爭論。」於是,這本書才倖免於難,逃過了被查禁的命運。

李筱峰畢業不久,即在陳永興醫師的推薦下,得到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的資助,和劉守成(當時是輔大哲學博士班學生、《八十年代》雜誌編輯)一起到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史丹佛大學遊學兩個月。李筱峰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東亞圖書館,看到了館藏豐富的台灣戰後報紙、雜誌和書刊,那些都是他想要研究二二八事件的重要史料。李筱峰感到相當震撼,他將這些資料影印回台灣,再版的書籍中,李筱峰就放了不少這些珍貴的圖文資料。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上海有周刊發表的漫畫「勝利之『果』」(作者張文元),
李筱峰認為是最能代表二二八事件的一張圖。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東亞圖書館,有一份資料,上有一幅漫畫,讓李筱峰印象極為深刻,那是上海一家週刊上登載的漫畫,內容是一顆大蘋果,旁邊有一個小顆的蘋果,這顆大蘋果已經爛掉了,而小蘋果是完好的,這個爛掉的大蘋果裡生出一隻爛蟲,咬到隔壁的小蘋果,這個大蘋果就是中國,這個小蘋果就是台灣。李筱峰認為這樣一張漫畫,就傳神地說出二二八事件的主因了。就是這群爛蟲來台灣這裡,踐踏台灣的人民和土地。

深入拜訪受難家屬,心痛失菁英

李筱峰在美國看到資料後相當感慨,他覺得美國都可將台灣過去的歷史資料蒐為館藏,而台灣的國民黨政府自己卻把這部分的史實惡意抹消、扭曲。他心想,也許這就是「專制政治」與「自由政治」最大的不同了。當然,這些資料也都成了李筱峰後續寫作《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與《解讀二二八》等書的史料。

同時,他也繼續找尋和訪問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以取得更多珍貴的資料與照片。《解讀二二八》一書出版之後,李筱峰得到二二八家屬不少迴響。像是陳炘的長子陳盤谷,就拿出很多寶貴資料、照片給李筱峰。

李筱峰也去花蓮鳳林訪問張七郎的媳婦張玉蟬(張七郎的三子張果仁之妻),李筱峰要求先到張七郎父子墳墓行禮,李筱峰一上墳即淚流滿面,張玉蟬女士甚感動,因而拿出許多老照片和張七郎習字的毛筆字帖,一一讓李筱峰翻拍。


張七郎父子三人合葬的墓園,位於鳳林太古巢農園裡。墓碑對聯:「兩個小兒為伴侶/滿腔熱血洒郊原」,
墓碑記誌「主後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四日夜屈死」。圖/李筱峰提供 

此外,阮朝日的女兒阮美姝,很高興看到李筱峰繼續有關二二八調查、研究;還有一位楊顯堂(他與湯德章沒有血緣,但要叫湯德章舅舅)也主動找上李筱峰並告訴他,其父親曾在湯德章遇害後,照顧湯德章的母親湯玉,楊顯堂並提供了一本回憶錄給他。就這樣,李筱峰得以繼續寫下31位的二二八受難菁英的故事。

李筱峰說,「我寫的這些人物,在二二八事件被殺死的這些人物,是被計畫性整肅的台灣菁英,這些人當中甚至有的人是歡迎心目中的祖國,卻反倒死在祖國槍下。實在太悲哀了,這段歷史我有義務要寫下來,一定要讓後代人知道!」


台日混血的湯德章,認同台灣人身分,因228事件保護台南人而犧牲。圖/李筱峰提供

消失菁英若能組閣,陣容勢必強

1990年自立報社出版部出版《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一書,李筱峰便在序文裡寫道:「這是一本最讓我心痛如絞的書!」。李筱峰認為,這些台灣菁英們各有不同的出身,卻有相同的結局,在二二八事件中相同「被迫害、慘遭殺害」的結果。

如果在一個合理和自由的國度,他們31位可以組成堅強的內閣。若是政府需要一位教育部長,可以找林茂生,經濟財政可以找陳炘,法務部交給李瑞漢或林連宗都可以;李筱峰說:「他們在二二八事件後消失,是台灣社會的損失,不但他們無法發揮長才,還要死在祖國槍下,這是台灣歷史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這三十幾人,沒有一個是我親人,卻如同我的父祖一般,我們應該要讓我們的後代知道他們的事。」

1990年《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出版後,當年中國時報開卷版的主編頗為開明,選出這本書作為排行榜第五名,前四名皆是翻譯書籍。但還是有位評審認為,雖然肯定這本書,但因為作者是台獨份子,所以他就不推薦。可見這本書在出版當時深具意義。過去沒人敢寫的東西,李筱峰把它寫出來了,也發揮了它的作用,所以這本書也銷售了好幾萬本。2015年,李筱峰與其學生陳孟絹合寫增訂版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補充不少資料和照片,並將之分為上、下兩冊。

李筱峰認為,他在當時戒嚴年代裡,所做的二二八事件研究,以現今的視野看來,這本書似乎書寫得有些簡單,但在當時的時空脈絡下,一定具有其特殊的時代意義與作用。他很欣慰看到現在許多優秀的學者,像薛化元、陳儀深、周婉窈、陳翠蓮、蘇瑤崇等人,不斷投入二二八事件的研究與書寫,而且皆已愈發成熟深入。未來,李筱峰覺得推動歷史教育也很重要,他將選擇用比較簡單通俗的語言,用演講的方式,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講給更多的一般大眾聽。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