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經濟學界

記者鄒景雯/特稿

不論是主張「拚經濟」主要是產業界的事,或是強調政府的責任才重要,當台灣的經濟不孚眾望時,相信大多數人不會認為經濟學界可以置身事外。但是台灣的經濟學界從事政策研究的人愈來愈少,則是經濟學界本身都很難否認的事實。

  • 看待台灣的薪資現況,一定要深入到各產業去掌握。(資料照)

    看待台灣的薪資現況,一定要深入到各產業去掌握。(資料照)

經濟學界普遍缺乏對本土問題的興趣與投注,更遑論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如果只是圈在學術小圈裡,埋頭SSCI文章,拚升等、爭院士,對改善社會當前困境的作用儘管不大,倒也不至於有害,但是偏偏近十餘年來的民選政府都愛用學者,學者也自認學而優則仕,於是鮮少進行政策研究的人去對政策獻策,甚至決定政策,這就構成了不小的災難。

馬英九時代的院士級閣僚,眼高手低,根本不堪用,政府部門本身能量不足,借重兩大財經智庫代勞,卻也同樣不做基本功,形成惡性循環,皆已是定論;蔡英文時代開始未久,一定要記取前車之鑑,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有些政策若要倚重學界的專業,一定要檢視其方法論,是否認真地去做調查訪談,凡是夏天窩在冷氣房,冬天躲在暖氣房「話唬瀾」的空談者,其嘴上理想再崇高,由於對於問題認識不清,因此反而是毒藥,服用不得。據說,經過「一例一休」的實證之後,蔡總統察覺事有蹊蹺,已經在著手改善之道。

就拿調高最低工資來說,薪資,與選民切身,關係選票,民選政府以此作為起手式,當然不是台灣獨有,南韓早就在做。不過最近韓國官方數據發表,長期失業的人數卻創歷史新高,青年更是首當其衝,政策效果與政策目標背道而馳,原因出在哪裡?如果做好實證研究,一點都不難理解,但是政客為什麼一定要執意硬幹?這就是一件非常耐人尋味的事情。

同樣的,看待台灣的薪資現況,一定要深入到各產業去掌握,如果只看表面數字,撥不開迷霧的後果,就會做錯決策,造成適得其反。例如包括政府自己在內,過去都經常琅琅上口:平均薪資倒退十六年,但真相是什麼?國發會最近的內部研究就直言,從二○○一年起,事實上相繼實施了法定工時縮減、就業保險、勞退新制,數度調高勞保費,造成企業法定勞動成本增加,這十六年來,非薪資報酬佔總報酬的比重達到十四%,增加了一.六%,影響企業的加薪意願,不無關連。同時,二○一六年台灣企業的勞動稅率成本達十八.三%,高於新加坡的十七.八%,南韓的十三.五%,企業為了維持競爭力,也難為勞工加薪。這些非常實際的情形,只要走訪產業,就會找出答案,也才比較可能做出具有可行性的雙贏解方。

從南韓的教訓,看台灣的三萬最低工資夢想,若干問題若因資本主義而來,恐怕還是應該回到資本主義中去尋找辦法,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