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台灣與中華文化

欣賞羅福全書畫掠影有感

 

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人,經常會被藍營「統」派的人指摘「逢中必反」、「去中國化」、「仇中」。他們對這幾個用詞,並沒有加以界定清楚,以致語意含糊,易生誤解,而且嚴重誤導。  「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呢?還是指廣義地包括傳統的中國及其文化呢?(圖/李筱峰)

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人,經常會被藍營「統」派的人指摘「逢中必反」、「去中國化」、「仇中」。他們對這幾個用詞,並沒有加以界定清楚,以致語意含糊,易生誤解,而且嚴重誤導。 「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呢?還是指廣義地包括傳統的中國及其文化呢?(圖/李筱峰)

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人,經常會被藍營「統」派的人指摘「逢中必反」、「去中國化」、「仇中」。他們對這幾個用詞,並沒有加以界定清楚,以致語意含糊,易生誤解,而且嚴重誤導。

「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呢?還是指廣義地包括傳統的中國及其文化呢?如果「中」指的是前者,那麼「去中國化」就是要「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不可以嗎?台灣如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台灣人民勢必失去民主自由,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有「共和」之名,實則為世界公認的專制國家,非民主國家。再說,台灣也無「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的問題,因為台灣不曾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沒有「去掉」不去掉的問題。

但是如果「統」派所指摘的「逢中必反」、「去中國化」、「仇中」的「中」,是指廣義地包括傳統的中國及其文化,那麼這就嚴重誤導,且刻意挑撥丶製造對立了。台灣要獨立建國,是要和整個傳統中國及其文化一刀兩斷嗎?是要仇視整個傳統中華文化嗎?

最近,我很榮幸接到前駐日代表羅福全先生,寄贈的《羅福全浩生書畫作品掠影》一書,拜閱欣賞之後,除了感佩羅代表的書詩畫的才情橫溢之外,我前述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羅福全先生曾經在聯合國服務27年,在海外長期投身台灣獨立運動,他的聲名經歷,眾人盡知,無庸我多費筆墨。他是台灣獨立運動中的要角,對獨立建國運動付出的心血,讓綠營非常感激,卻讓藍營相當「感冒」。對他「感冒」的藍營們,一定也會罵他「逢中必反」、「去中國化」、「仇中」,且慢!請先看看你們認為「逢中必反」、「去中國化」、「仇中」的羅福全以下的作品:


(圖/作者提供)

「浩生」是羅福全的別號,他書畫的落款多署名「浩生」。這幅字,是羅福全書寫蘇東坡的詞〈永遇樂〉的作品。羅福全說:「我喜愛的詩人是蘇東坡,落筆寫他的〈永遇樂〉詞時,我想像著他酒後豪放吟詩的心情,潑墨如流一氣寫成。」這像是「逢中必反」的口氣嗎?這像是一個要和中國傳統文化一刀兩斷的人的口吻嗎?再請統派們欣賞以下羅福全這幅書寫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的書法作品:


(圖/作者提供)

那些指摘台獨是在「去中國化」、「逢中必反」、「仇中」的「中國人」,有幾人能像台獨大老羅福全這樣以中國古代詩人的詩詞,表現出如此雋秀的書法?

再請罵人「仇中」的統派們,欣賞以下羅福全的詩作與書法,看看你們對傳統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有沒有像羅代表如此深刻?


(圖/作者提供)

這幅〈西安行〉的古體詩作與書法作品,是90年代羅福全在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主持全球永續發展研究項目,並與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7所研究機構合作完成《中國永續發展報告書》,於1997年7月在北京發表研究成果後,與各國訪中學者赴西安,遊覽長安歷史遺跡,有感而發的作品。請問,羅福全如此吟詠「封疆漢侯開絲路,盛唐文采蓋西土」,是在「逢中必反」嗎?

再舉羅代表遊西湖後所寫的五言詩〈初遊西湖〉及書法作品來欣賞:


(圖/作者提供)

羅代表這樣的詩句「浣紗採蓮女,爭向漢宮舞」,是「仇中」、「逢中必反」的表達嗎?

看到這裡,我可以肯定地說,那些一天到晚指摘台獨是「仇中」「逢中必反」「去中國化」的人,他們對傳統中華文化中的精華,絕對沒有像台獨大老羅福全如此了解又深刻。

但是對傳統中華文物的瞭解與情感,並不該因此就投射到對現實中共一黨專政的專制中國的肯定與認同。文化與政治的區隔,羅代表相當清楚,他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請看以下羅福全這闕歌頌我們台灣的詞〈沁園春〉及書法作品:


(圖/作者提供)

羅代表這闕詞,後來由國寶級音樂大師蕭泰然配上南管古曲,曾在海外由海外台灣人合唱團公演。別忘了,「南管」也是來自中國,台獨音樂大師蕭泰然也沒有「仇中」、「逢中必反」、「去中國化」吧!

欣賞了羅福全代表的書畫作品集,我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我想起來去年(2017)2月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在美國參加僑民的餐會中,吟唱了一段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游院長當時還講了一段話,大意說,他雖然追求台灣成為正常的國家,但並非要排斥中華文化,他喜歡吟唐詩,還下過功夫。對於游院長的談話,我也非常認同,當時就發表一篇〈游錫堃吟唐詩〉的文章以示呼應。現在容我重提我舊作中一段,補充我拜閱羅代表書畫集的心得:

「我也喜歡吟唐詩,從小受到擅寫傳統詩的先祖父李步雲的影響,我也會吟詩,尤其喜歡用『天籟調』吟唱。有一次我和一位大學國文老師聊天,因為她的博士論文研究唐代的題壁詩,又開有唐詩的課,於是我問她吟詩喜歡哪種調,不料她回答說她不會吟詩。我當時很白目,冒昧問她:『你不會吟詩,怎麼教唐詩?』我心直口快得罪人了!她反問我:『你會吟嗎?』我說會呀,當下就吟了一段李白的『清平調』。她聽了很訝異問我:『你不是台獨分子嗎?怎麼會吟唐詩?』啥!主張台獨就不能吟唐詩?!那美國獨立後就不可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嗎?

我不僅吟唐詩,我還唱『平劇』。44年前我在政大教育系,因發表文章被勒令退學時,在同學為我舉辦的惜別會上,我就是唱一段〈四郎坐宮〉和同學道別:『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淺水龍,久困沙灘……』

我這個台獨份子吟唐詩、唱平劇,應該不輸給那些經常罵我『去中國化』、『皇民化』、『數典忘祖』的統派……。台灣獨立的意義,是政治上的,意即台灣不願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下的一省或特區,而不是在文化上要完全排斥『中華文化』……。

文化領域不等於政治領域,前者寬廣許多。『漢字文化圈』內的日本,還使用着兩千個漢字,他們也發揮書法藝術,京都是漢學研究的重鎮;日本人、韓國人也使用筷子,同屬『筷子文化圈』,但日本、韓國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樣信仰阿拉、寫阿拉伯文、講阿拉伯語系的阿拉伯世界,就有廿幾國。」

 

以上舊文中,我談到日本書法藝術,想到數月前一位在海外的朋友,因為看了日本中學生的書道比賽後,有感而發寫了一信給我,她說:「日本高中生書道比賽,發展出書法結合年輕人的音樂,舞動,節奏,隊形,團隊精神,兼具書法創作藝術的呈現。感覺中華文化的傳統書法,已被他們接收,開發變成日本發明新創的多元藝術。」這句話講得很經典,台灣要成為一個正常的、民主的、開放的獨立國家,對於中華文化的態度就該如此。

獨立自主的民主台灣,在文化態度上應該是多元而開放的。我們文化元素應該包括南島文化、東洋文化、中華文化、歐美文化……。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排灣族的古調傳唱,當然是我們悠美的台灣文化,而中國先秦思想家的智慧、唐詩宋詞的韻味、唐宋八大家的精華……,同樣可以視為我們的文化遺產,可以與中國及其他華人社會共享。這樣多元融合互放光亮的文化,才能豐富我們這個民主國家的文化內涵。當然,中國傳統中的封建專制、霸權思想、貪污腐敗、殘酷無道、宮廷鬥爭、缺乏個體、男性中心……的部分,我們可以大膽的「去中國化」。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