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困境

 

工業革命之後,很多狀況是很難恢復的,比方說基層勞動者的社會地位。


說要幫基層勞工提昇生活水準,但請問,是要協助他們「轉到更好的職務」,還是給他們足以「滿足」生活一切需要的薪資待遇?

基層勞工要的是什麼?

要知道,通常大家會選前者,雖說很多人希望的是後者,但其實兩個願望都有問題。

前者是因為無論如何都有人要從事基層工作,也有人只有能力從事基層工作(而你也不該自以了不起的去瞧不起人家從事基層工作,偏偏當你的所謂幫上幫他們提昇的時候,就是在瞧不起他們的現況),於是相對剝奪感永遠存在。

後者則是因為這個社會明顯負擔不起讓每個人都可以過這樣的生活模式,別說歐洲國家就算是基層勞工也都會去渡假,不同階級的渡假地點依然天差地遠,更別提那是因為歐洲的基層勞動力很多都是轉嫁給第三世界或者非法移民,歐洲的公民福利可以很不錯,但其他人可不是這樣的。總之,階級依然存在。

我們就先不管階級與相對剝奪感,這種東西沒那樣單純,很多做粗工的人收入比我高,但我們評價「社會地位」這種東西的時後,用的指標是很複雜的,職業、學歷、外表、人脈、居住地點、表達能力、子女成就、財產、品味……什麼都可以拿來比,在這就先只講個人主觀感受就好了。

簡單說,現在的工人很難有那種匠人的驕傲,因為工作被生產線切割了,這種馬克思擔心的東西在福特主意之後變得更嚴重,雖然共產主義在大規模的論證上面很唬爛,但這部份到是在心理學上也可以被證明的。

換句話說,要從工作獲得成就感,在現代社會是越來越困難的。

這裡說的不是薪資,而是工作的本質。

我自己從事創作時感觸就很深,因為寫篇好的小說、畫一幅滿意的圖畫,那種成就感可以持續很久很久,雖然一毛錢也沒賺到(有賺當剛然更好,但至少那不是我的本業)。

如果工作的本質不能帶來成就感(比方說無止盡的無聊公文),薪資只是用來維持生活的,老實說就算給高薪,依然只會消耗生命,因為你一天中主要精力都是用在沒有成就感的工作上面,下班之後其實能找到足以取代的生活中心不是那樣容易的事情。

而我們很清楚有些取代不是健康的,例如網路成癮(或任何成癮症狀),但工作的破碎卻又同時容易造成生活的破碎,也越容易尋找成癮媒介(不管是保力達還是課金)來彌補成就感。

某方面來說,工作的多變程度會大大的影響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就這一點,至少工廠管理者該去想想的是,不管這位員工有多熟練,是否該定期換工作內容,才不至於讓勞工疲乏。

我說的定期可不是什麼一兩年換一次,甚至可能要上下午各換一種工作才行。

這類工作,薪資、工時可以很固定,但工作內容應該有調動才對勞工身心健康有益。

反而像服飾店店員這種工作,因為顧客本身就是變化來源,疲乏的狀況比較不會出現(但還是會),像這類工作,反而是獎勵措施很重要。

這種工作,比較沒調動問題,但獎金反而是動力關鍵(等於一種挑戰),換句話說,獎勵的易取得性比較重要,工時則需要更多彈性讓雙方選擇。

某方面來說這也是這次勞基法修法的一項因素,但職場個別管理則需要勞資雙方自己去議定,不是法令管得著的。

職業模式這幾年轉變很大,在服務業成為最大宗勞動人口的時候,如果你還用製造業模式思考職場,別說是種不進步,其實根本是在害人。

我們也可以看看為何很多人都說,年輕人寧願去服務業領少一點的薪水也不想去工廠上班,這是因為目前台灣大多數的工廠工作模式,是被認定有害身心健康的。

於是,一是你要用更高的薪資品請員工,二是你要思考如何改善工作流程。

這才是產業升級要作的事情,不是什麼高科技、自動化,這種事情只是「汰換生產機具」,把人改成機器而已……真正的升級是在思考上的,讓勞工從生產機具升級到成為「真正的人」才是重點,比方說我上面提到的,你可以讓一個早上一直盯著瓶子看有沒有雜質的人,下午換去管理標籤機器。

這樣子對公司而言或許會有「熟練成本」,因為你要讓員工花更久時間去熟練工作,但若是站在讓員工可以多做幾年的立場來看,這樣的投資反而是值得的。

若是我,可能兩個小時就要換一次工作內容我才不會抓狂勒!那種一做好幾年的事我才不幹,就算給我超高薪水我也做不了多久。

基本上我很清楚自己完全不適合在生產工作,所以那種有辦法從事的人我都覺得他們很了不起,絕對值得拿高一點的待遇。

相反的,百貨公司的櫃員面臨不同的工作內容,我遇過那種明明一個月平均只有七八萬收入(基本上這絕對是賠錢,光櫃位租金就多少了?)的專櫃,老闆卻用月入三十萬當獎金門檻的例子,擺明是不可能拿到獎金的(百貨公司整體的顧客數太少,實在沒道理怪到櫃員不努力,雖然很多老闆愛說「以前」有拿過,基本上就是剛開幕的時候,等於「從來沒人拿過」的意思),然後用這點一直坳員工加班、罵員工,有個屁用?到後來還不是進調解室、被檢舉、被罰。

然後還是撤櫃了,全輸。

偏偏櫃員算調解大宗,十個有九個老闆是這種死腦筋。

如果老闆獎金門檻放到幾乎等於零,反正你每賣一雙鞋就可以多賺個幾十塊錢也好,勞工自然會衡量在人多的時候是否要多拼一點,還是在人多的時候反而嫌累坐著不動,我還真碰過老闆在調解室這樣一直罵員工,結果委員一句「那他就算週年慶拼老命,領得到獎金嗎?」就把老闆嘴堵住,因為再拼了不起業績十萬,就算衝到15萬,一樣拿不到獎金,多賺是老闆的,勞工幹嘛拼命?

我碰過最扯的是如果把店裡的東西全都賣完,也同樣領不到獎金,根本是老闆在騙人。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製造業跟服務業,勞工的「自主空間」差異是很大的,而現代的勞工「顯然寧願承受低薪也不想被當成機械」,所以工廠找不到人,工廠想找到人,重點在那?薪水顯然不是絕對有效的誘因,被當人看更重要,不是只有單純的「穩定」(固定薪、固定工時、可預期工作成果,較少的職場變動)。

同樣在生產產品,工人跟匠人的差異在那?一個只做死的工作,一個有機會參與整個流程。

而服務業就有「比較被當人」看嗎?這是比較級的問題,顯然還是不夠,或許工作有更大自主空間,但是否勞工付出有取得相對成果變成重點(有沒有挑戰空間、有沒有發揮餘地)。

同樣在服務顧客,為何業務員跟店員衝勁差很多?因為一個努力賺得是自己的薪水,一個努力只是讓老闆賺更多,自己卻沒好處。

上面還只是很粗淺的分別,還有更多細微的差異,而勞工有不只基層人員,中階,甚至高階主管也同樣只是勞工,而要說勞動人口,全部的國民只要有「職業」的,全都是勞動人口,公務員也是勞動人口、農民也是勞動人口,甚至當總統也是一種勞動人口,每個人的需求差異都很大,但有多少人對自己的勞動狀況是滿意的?恐怕不高,看看有多少人希望的是可以「賺大錢以後辭掉工作」的,就知道整個勞動環境都是讓人充滿怨言的,因為我只聽捯到這句話,卻沒聽過有人表示「我接下來要換去做什麼事情」,幾乎都說要環遊世界啦!就是沒人想要繼續工作。

簡單說就是在台灣工作的成就感真的很低啊!所以大家都很不爽。

至少我不管賺多少錢,我都還想繼續用創作當職業啊!不管是寫小說還是畫圖,總之那才是我的工作,作到死的工作。

所以,勞動者最需要的是什麼?至少在我的看法裡面,就是上面那句話,你要讓人感覺到自己是有創造能力的,要作一個有用的人。

至於做什麼,自己想,光想通這一點,對工作與生活的調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一點沒人可以幫你。

< 資料來源:旭日之丘(Dawn Hill)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詹子藝

詹子藝
在旭日之丘工作室擔任藝術工作者。 之前在嘉義政府社會處擔任科員; 之前在台南縣政府勞工局擔任課員; 之前在國立台南啟智學校擔任社工; 之前在聖馬爾定擔任職能治療師; 之前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 就讀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