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記的鐵律

 

去年9月間,國防部長馮世寬在立院被問到,台灣若遭中國進犯,國軍能抵抗多長時間。當時他答覆是1星期以上。日前他再度在立院被問,則又聲稱不只2週,說來顯然對國軍戰力更具信心。圖/張家銘攝

去年9月間,國防部長馮世寬在立院被問到,台灣若遭中國進犯,國軍能抵抗多長時間。當時他答覆是1星期以上。日前他再度在立院被問,則又聲稱不只2週,說來顯然對國軍戰力更具信心。圖/張家銘攝

去年9月間,國防部長馮世寬在立院被問到,台灣若遭中國進犯,國軍能抵抗多長時間。當時他答覆是1星期以上。日前他再度在立院被問,則又聲稱不只2週,說來顯然對國軍戰力更具信心。國人對此自應感覺欣慰,但當然也希望他卻是有所依據而言,不是老王賣瓜式吹噓。

然而,我前此在《民報》發表「要砍你幾刀才死」一文即曾指出,立委這種提問實在無甚意義。國軍究能支撐多久,一定要待戰爭真正爆發,才有正確答案。現在無論說2星期或2小時,都無法查證其精確度,問也是徒費脣舌。但這種質詢在問答間,卻也暴露出國內戰略思維的重大偏差,也不能說是全無正面貢獻。

多年以來,歷任國防部長都要在立院遭逢這一質詢。而各立委和部長的一問一答,也都透露出國人面對中國威脅,所抱持已視為理所當然的純守勢,消極挨打戰略思維。試看歷任部長所作答覆,都僅限於抵抗時間長短,無人曾提及先發制人,或寓守於攻以及攻守互用等概念,而提問立委也不以為異,即可見其一般。若有部長敢於提出該等概念,或反會被指為意在挑釁,有激怒對方可能,而遭到立委申斥,媒體圍剿。

但要知戰爭中的苦守或死守戰略,只有在兩樁目標下才有意義。一是耗竭對方攻擊能量,迫使其久攻不克而力竭撤軍。一是堅守待援,支撐到友軍解圍部隊到來。捨此之外,死守的結果即是死,別無其他可能。若要舉例,所謂民族英雄史可法死守揚州,清兵不可能撤兵而去,朝廷也無能力出兵解圍,他也即只有全軍覆沒。即是很好例證。

以台灣對抗中國而言,由於雙方國力懸殊,中國因戰力耗竭中止進攻之可能全不存在。至於後一指望,美日等民主國家若有保衛台灣,則依理即應在戰事爆發後火速派軍支援,或多少嚴肅警告中國,立即停止進犯。若是國軍已苦撐1星期甚至2星期,而各該民主國家仍無具體行動,則台灣對之也不需再存幻想。

若依本文上一段冷靜理智分析,在兩樁目標皆不能存在情況下,所謂國軍獨立支撐1星期或2星期,即均無實質價值可言。由於雙方軍力懸殊,台灣若被迫進入消耗戰,則不論支撐1-2星期或更久,最後仍必是兵敗國滅,統派媒體所作評論完全正確。但這也正是台灣所採純守勢,消極挨打戰略思維極可能導致的結局,死守的結果即是死。

當然,如果台灣軍民真能浴血奮戰,孤立無援也能抵禦極權帝國1-2星期,縱然最後不免覆亡,至少也為「不自由,毋寧死」做出莊嚴見證,為後世子孫立下壯烈示範。但以時下台灣的軍心民氣,實在恐遠不足以言此,所以也不必然多談。

任何國家的國防戰略思維,若是出現嚴重偏差,流於一廂情願或自以為是,幾必導致災難性後果。如二次大戰前,法國軍方判斷德國裝甲部隊無法穿越邊境森林地帶進攻,新加坡英方守將,也認為馬來半島的叢林,是日軍難以克服的險阻,結果兩國也都為錯誤認知付出慘痛代價。這兩例都是足資警惕前車之鑒。

如今對岸極權統治一日不垮,台灣即一日生存於對方入侵併吞陰影下。然而時下不論軍方或社會人士的防禦思維,都似脫離現實頗遠,確是國家重大隱憂。

以社會人士而言,去年9月間即有一位碩士級人物黃子維投書報端,認為「決戰境外」已是台灣能力不能及,所以應該仿效當年伊拉克正規軍崩潰後,改以城鎮戰節節抵抗美軍前例,以準備「單兵作戰」,進行叢林戰和城鎮戰作為嚇阻中國進犯對策,因為他認為對方必將考慮到,必須付出「連美軍都無法避免的慘痛代價」,始能制伏台灣。

另一位社運知名人士簡錫堦,也是投書報章,主張所謂「非武裝國防」,或稱「非武裝攻民防衛」,一旦戰事結束國土被佔領,即啟動全面不合作不服從,癱瘓對方有效統治。他並認為此一備戰威力,是足以嚇阻中國妄動云云。

上述兩先生的防禦思維,說一句不客氣話,看來真令人頓足而歎。黃先生難道不知,本國子弟已被嬌慣成現代賈寶玉,平日已被「一家親」、「床尾和」之類言論,洗腦洗到敵我意識流失,如何能和強悍狂熱伊拉克戰事相比?一旦對方入侵成功佔據國土,又能有幾人保有戰鬥意志繼續拼鬥?對岸中國這一狀況應也是一清二楚,虛張聲勢嚇不倒人家。

簡先生的「非武裝國防」構想,只怕也是過於高估廣大國人的意志與勇氣,以及捍衛自由民主的決心。前此北市捷運發隨機殺人事件,即已造成社會人心惶惶,有人嚇到不敢搭捷運,甚至不敢出門。人心如此脆弱,又何能期盼在「武統」、「軍管」恐怖氣氛下,仍有人敢於不合作、不服從?到時即使真有這等性質運動醞釀,統治者逮捕幾位為首者,公開槍決示眾立威,不怕你廣大庶民不乖乖安份。

黃簡二位都不是無知村夫,居然都能提出上述近於天真,顯示的是國內廣大高級知識份子,似都未針對國安議題,多下一份苦功深入探索。社會人士如此,軍方的防禦方案,似也未見如何高明,而近於癡人說夢。

依據媒體報導,現今軍方的防禦指導原則,已從早先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蛻變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理由是鑒於台灣和對岸軍力持續失衡,乃不得不做此調整,說來也確有道理。

所謂「有效嚇阻」,基本精神是拒於境外,亦即軍方奉行已久的「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頭」戰術理念。如今既已力不從心,乃改為既已無法扼阻對方入侵登陸,即以都市大樓作為掩體,和敵軍糾纏作城鎮戰,期盼能將之殲滅,這也即是所謂「重層嚇阻」目的所在,也可名之為「水泥叢林的游擊戰」。

然而這一「重層嚇阻」,其構想基本上和上文所述,黃子維的「單兵作戰」無大差異,也必須同樣面對同一疑問,是即今天國軍的士氣和軍風軍紀,一旦對方登陸成功佔據國土,又有幾人能保有戰鬥意志奮戰到底?這也是恐須嚴肅面對冷酷現實,不是說幾句「戰至一兵一卒」,「含笑而死」漂亮話即能應付。

又據報導,軍方這一「重層嚇阻」構想,原是來自現任馮世寬部長,而他的靈感,又是來自多年老友,前副部長林中斌的「多重嚇阻」,以及現今這位三軍統帥任命他出任部長時,曾要求國軍重新調整軍事戰略,他即參照「多重嚇阻」,推出他的「重層嚇阻」云云。

很值得注意的是,馮世寬可能曾是優秀空軍將領,但他畢竟年事已高,思路似也不甚清晰,更不知是否稱得上是全方位戰略思想家。三軍統帥若倚靠他作為軍事智囊,恐多少冒有問道於盲危險。統帥要調整軍事戰略規劃戰守大計,或反不如約聘友邦深具軍事修養宿將,擔任顧問提供構想,更能令國人放心。

無論「有效嚇阻」或「重層嚇阻」,乃至所謂「單兵作戰」、「水泥叢林游擊戰」,基本上都仍是純守勢,消極挨打戰略思維,也脫不出死守的結果即是死這一鐵律的陰影。要真正維護所謂台海和平,唯一選擇即是維持強大反擊火力,更有決心必要時斷然先發制人,造成對方重大損失。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嚇阻對方妄動。但不知今天當政者,果能有此見識有此魄力否?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