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論壇》政治與文化之間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與其說是政治運動不如說是文化運動;胡適主編《新青年》的時候曾經向朋友們建議「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幹政治」,他們相信知識與文化的更新應優先於政治改革,相約要有意識地為新中國打下一個非政治的基礎。不過陳獨秀他們另以《每週評論》來滿足談政治的欲求,後來《新青年》也左傾成為鼓吹意識形態的刊物,這種現象被胡適稱為「不幸的政治干擾」。

筆者曾經以三○年代《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做為學位論文,對於胡適、蔣廷黻、丁文江、蕭公權、張佛泉等那一代優秀知識份子,為中國找尋出路,思考國難時期如何維護人權自由、走向民主,也就是調和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用心,頗有所感,其間對於中國國民黨訓政論的批判、對於政制改革的討論,多少影響到五五憲草的誕生。可是,這些思想遺產似乎與一九四九年開始的共產中國毫無關係,反而在一九五○年代台灣的《自由中國》繼續發酵,雷震、殷海光等人為了自由民主的價值勇敢去捋專制獨裁的虎鬚,直到蔣介石忍不住以警總爪牙炮製雷震案為止。我也發現,一九六四年「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的主要執筆者謝聰敏,當時的思想是如何深受殷海光的啟蒙,換言之,戒嚴時期第一篇體系完整的台獨宣言,背後竟有這樣的自由主義源流!

日治時期一九二一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與前述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息息相關,當時台灣社會已經逐漸脫離武裝抗日的階段,文協前輩們一方面汲取中國的思想資源以抵抗日本,一方面以文化運動走入民間,培植台灣人的現代國民條件,恰恰是為台灣未來的政治打下進步的基礎。不過日治時期文協前輩的經驗只能借鏡不能拷貝,今日有今日的難題,最近台灣北社所主辦的文化日系列活動,包括殖民、反殖民的過去經驗反思,多元文化的未來想像,轉型正義的關切,進而指向進步國家應有的內涵,就是透過自我操練、學習,來和鄉親交流互動,也歡迎各界指教。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北社副社長)

北社主辦台灣文化日系列活動(http://twnorth.dudaone.com/events),首場文化日晚會十月十四日晚上六點半,於台北市新生南路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卓越堂,免費進場,歡迎參加。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