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砍你幾刀才死?

 

台灣處境險峻,恐不亞於以色列,國防思維,更足能影響國家存亡。圖/張良一
台灣處境險峻,恐不亞於以色列,國防思維,更足能影響國家存亡。圖/張良一

 

多年以來,歷任國防部長都曾在立院被問到:一旦遭受中國武力攻擊,國軍能抵抗多長時間?前後任多位部長答覆也各有不同。去年9月間,馮世寬部長聲稱能支撐一星期以上,算是較悲觀估計。

台灣面對鄰國進犯併吞威脅,立委關切到國家防衛能力自是好事,但國軍遇到攻擊能支撐多久,却是無甚意義的一問,唯有在戰爭真正爆發時,正確答案才能出現。所以國防部長大可依憑主觀認知作答,不必有太多心理負擔;而立委得到的答案,也未必正確反映實際狀況。若說得好聽一些,這一問一答,也似乎彼此都是在演戲。

怎麼會問國軍能抵抗多久、或回答這種無意義問題? 

何況,就算部長知道國軍能抵抗多長時日,以職守言,他也不能坦白說出,以防有洩漏軍機之虞。他縱然認為國軍已爛到極點,全無戰力,即連數小時也無法支撐,他也不能如此答覆,以免影響民心士氣乃至以此丟官。

所以,質問國防部長國軍能支撐多久?或不比追問氣象中心,今年會有幾個颱風襲台更具意義。

更值得警惕的是,無論提問立委或作答的部長,似都感覺不到自己是深陷於最消極的純死守思維,都是在死巷裡打轉,全然不去思考死守的最終結果就是死,守3天是死,守30天最後也是死這一冷酷真理。

立委的正確提問,應該是「一旦中國要打過來,你是準備如何反制?」,而不是國軍能支撐多久?後一提問方式,是認定台灣除挨打等死之外,別無選擇。

這也正猶你若追問別人,不該問「砍你幾刀才死?」,而是要問「仇家若要動刀,你準備如何對抗?」。若問人家被砍幾刀才死,即似已認定其人只有埃砍等死。

反之,若是以人問你「砍你幾刀才死」,正確答覆也不該是5刀、10刀或20刀,而是「我為什麼乖乖讓他砍?」而這後一答覆是無疑絕對地正確。沒有任何猶有生存意志的人,會甘願乖乖任憑別人砍,自己只能估算被砍幾刀才死。他的合理反應,是對方手中刀猶未舉起時,先飛出一腳踢向他的要害。

看看以色列 雖是小國寡民 但他們怎麼做的 

1967年的以阿六日戰爭,是以色列發現阿拉伯諸國有明顯發動滅國攻擊跡象,即斷然決定先發制人,傾全力把對手打到失去繼續進攻能力。

以色列國土狹小處境險惡,當年在敵意阿拉伯國家環伺下,真有如老蔣總統所說,「去此一步,即無死所」。所以其國防思維,不是消極純守勢的苦苦估算我能撐多久,以為多撐幾天為滿足;更不是想入非非,準備在自家土地和敵軍進行城鎮戰拖垮對方;而是制敵機先,所謂先下手為強。­而一旦戰爭真正爆發,也不是自我局限於什麼「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而是攻守兼具,乃至以攻為守或寓守於攻,以攻擊敵後牽制對方,一如當年共軍陳毅等部,在山東對付國軍進剿,「你到我家來,我到你家去」。

台灣今天面對武力滅國威脅,處境和以色列當年相似,而國力承受不起長期消耗戰,也正與以國相同。然則台灣的國防取向,是否也該放棄一貫挨打等死的「我能支撐多久」,而改採以國式的積極果敢思維?

誠然,上述這套話是說來容易。由於牽涉到現實因素不少,台灣一旦面臨入侵威脅,想完全師法以色列也非易事。然而事關存亡,也不容國人不朝這一方向思考努力。但不知國人果能有以色列人民堅強意志否?

談到台灣應否放棄「我能支撐多久?」消極防禦思維,另一關鍵議題是,一旦遭到中國進襲攻擊,國家應授權誰下令抵抗反擊方為妥善。

據報載有軍方官員表示,此一權力過去是由參謀總長掌握,但制定國防法後,現下已是權屬國防部長。

多數國人恐怕不知上述這一權力移轉,是基於何種考量。但若細細一想,這一可能決定台灣存亡重大職權未來或許會掌握在一位性格並不堅強文人手中,恐不能不令人心懷疑慮。

要知俄羅斯國土遼闊,所以能以空間消化掉拿破崙、希特勒的兇猛攻擊,終而轉被為勝,美國基礎雄厚,也能承受珍珠港沉重一擊,而未損及國立,但台灣並不具備兩國這類條件,一旦遭到中國入侵滅國,存亡關鍵,恐即取決於掌握權力者,能否做出及時有效反制決定。

文人部長足堪為下達反制第一擊決策者嗎?

未來的台灣國防部長,極可能是文人出身不說,也可能是全無軍事歷練,也缺國防素養的學者書生,如過去的孫震、陳履安兩位部長。這一類型文質彬彬人物,是否能有足夠果斷和魄力,能在不容多作遲疑情況下,毅然下令反制反擊?

縱使未來的國防部長是軍旅出身,應也是退役有年,而又年歲已高老資格將領,如現在這一位即是。這類退將離開部隊已久,銳氣霸氣恐也消磨殆盡,擔任太平部長固是架式十足,一旦有事,國人又是否能放心,把可能決定存亡命運的反制反擊權責,交到或許已進入第二童年老先生手中?

對抗入侵,反制第一擊決定權繫於國防部長是否妥善,有無補救方式,要如何補救始能讓國人安心,恐都是不容忽視議題。

台灣處境險峻,恐不亞於以色列,國防思維,更足能影響國家存亡。但不知廟堂新貴,在熱切研究同性婚姻應另專法或修改民法之餘,也能對此稍加留意否?畢竟,台灣能自由存在,始能談到其他一切。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