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掛在牆壁上的「國父」

 

立法院自上週開議以來,最快在本週五院會就會搬上檯面討論的議題,恐怕會是有關廢除「國父遺像」的三項修法,取消政府機關學校軍隊等地懸掛「國父遺像」,是不是當前具有高度迫切性的優先要務?相信這個社會仁智互見、看法分歧,也自有評價。不過,對於孫文與台灣的關係,以及孫文是不是此地的「國父」?則不是一個禁忌,國人應當有足夠的理性與包容來充分對話。

孫文一生來過台灣四次,分別是一九○○、一九一三、一九一八年,最後一次一九二四年則停留基隆港並未登岸;按照時間排列,很清楚台灣當時是由日本所統治,孫文來台的目的主要是尋求日本總督對於中國革命的協助,也確實獲得了兒玉源太郎的支持。因此,嚴格說來,孫文到達此地,與台灣人民幾乎沒有實質意義,不如說他與日本統治者之間的連結與合作才是事實。

這樣的「到訪者」關係,可以由台北市中山北路目前仍保留其當年下榻的處所,可以為證,也是當時日治台人僅有的記憶。不過,專制政體認為歷史詮釋權隨統治者而轉移的現實,在國民黨政府到台灣後,重新以中國國民黨的史觀做了徹底的歷史清洗,當年孫文逗留的梅屋敷,被改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不僅如此,類似的覆蓋,當年並透過軍事、教育在台灣全面進行,「國父遺像」則從一九五四年懸掛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

稱之為中國國民黨的史觀,一點也不為過。現在代表中國、統治十三億人的中國共產黨,係稱其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並未奉之為「國父」。至於一九一二年孫文在南京宣誓就職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及一九四○年明令稱其為「國父」的國民政府,在一九四九年就因蔣政權被趕出了中國而結束。

靠著軍事戒嚴統治,以及隨蔣政權來台的二百萬軍民的信奉,台灣成為全世界僅餘稱孫文為「國父」的根據地,這樣的流亡思維,即使台灣已經推行民主,歷經多次修憲,也完成了六次總統直選,然而台灣公民似乎從未以民主程序,就一位中國的革命家是否合適做為台灣人的「國父」,做過一天的討論與決定。

這個問題什麼時候該談,可以由社會普遍的共識來決定,民進黨立委在新國會一開議就提案要修改《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等三項法律,把懸掛「國父遺像」的規定給廢掉,是否允當?也可由全體立委共商。不過,另一個更值得提出來探究的疑問是,國民黨的父祖把孫文的「國父」地位帶到台灣,今天國民黨的徒子徒孫究竟把這位「永遠的總理」放在哪裡?總不能只掛在牆壁上,典禮時規定大家要行三鞠躬禮吧?

過去這些年的國民黨,其執政的路線與內涵,是將孫文的主要思想三民主義的精髓脫古入今,重新現代化,以政治革命實現民權主義,以社會革命實現民生主義?還是致力於與中國共產黨共構黨國權貴主義,以主權在黨破壞主權在民,以政商分贓取代社會均富?這點相信絕對可以接受公評。也因此,國民黨連續輸掉兩次大選,繼地方版圖大幅易幟後,中央執政權也即將再度正式輪替。

敗選後的國民黨中堅,近日在立法院最顯著的作為,完全與國計民生無關,而是擋掉一切有關黨產處理的草案,以這種方式「奮發圖強」,惹得年輕世代公開挑戰國民黨是不是準備永遠在野!國民黨永遠在野其實無關他人的緊要,問題是,一旦國民黨在台灣永遠在野,孫文豈不是連繼續扮演名存實亡的「國父」都沒得依靠?這,應該比民進黨有人提議撤除「國父遺像」,更直接的消滅「國父」吧!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